端午文化,魂兮歸來

時間:2012-06-25 10:24   來源:紅網

  傳統的節日,大都與吃有關:元宵節有元宵,中秋節有月餅,春節有餃子……這個週六的端午節,必不可少的則是粽子。

  這倒不怪我們的祖先們貪吃,而是,任何一個節日都必然有一個載體,對於長期處於農業社會的中國人來説,吃,自然是節日裏必不可少的內容。

  不過,吃雖然必不可少,卻並非節日內容的全部——元宵節要賞燈,中秋節要賞月,春節有對聯、爆竹和守歲,端午節則是紀念屈原。

  據説,當年屈夫子投江自盡後,人們划船遍尋不見,不得已,才以粽葉裹米投入江中,希望魚兒們在米足飯飽之後,放過屈夫子的屍體。數千年後,每逢端午,粽子是要吃的,但已不投江;龍舟在一些地方也是要劃的,但已不投粽。甚至,在多數地方,龍舟也可以省略,只有粽子必不可少。

  文化的載體成為主角,作為主角的文化卻隱身其後,這絕非文化之福。在這個實用主義或明或暗受到推崇的社會,還有一個節日專門紀念一位理想主義的詩人,確實是個奇跡。

  如今,文化越來越受到重視,端午、清明等也已被列入法定假日,但是,畢竟這只是一個開始,畢竟它們曾經被混同於普通的日子太長的時間。當一個節日徒具符號的意義,當快節奏的生活催促人們為生計而奔波的時候,節日必然被簡化為只保留最簡單的內容,於是,“吃”便成了它們最重要的載體。

  如今,人們終於可以在這一天放下工作靜心享受一天的假期了,可是,慣性的力量是如此強大,文化的傳承又是如此的脆弱,所以我們不得不花費更多的時間去重拾“吃”以外的文化的東西——那是節日的魂,也是文化的魂,更是我們民族的魂。

  魂兮歸來。

  屈原投江,其所經歷的理想幻滅之痛苦,今人恐怕已經很難揣摩。但是,那份對理想的執著,那份“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堅持,對於想要有所作為者來説,卻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剝開那層散發著自然清香的粽葉,希望你不僅能看到綿軟的糯米,更能想到一位逝去兩千多年的詩人的理想主義情懷。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