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端午文化危機切莫“高挂免戰牌”

時間:2012-06-25 10:15   來源:中國網

  6月23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挂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端午節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一直佔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今天,作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端午節,卻面臨著這樣或者那樣的流變和異化:在民眾心目中的影響力日漸式微,文化氛圍日趨淡化,天價粽子粉墨登場……在文化逐漸多元、資訊日益豐富的今天,端午節等中國傳統節日面臨著不少挑戰。(6月23日春城晚報)

  與傳統文化相關的端午節文化顯現“式微”,帶有一定的客觀原因。在時下物質生活日益伏渥的情況下,主要寄託于粽子、月餅、水餃、年糕等“吃物”的傳統節日,在人們眼中失去吸引力和新鮮感並不意外;二來,西方節日文化在東方的傳播,更富有現代情調和人文色彩的西方節日文化,往往更容易讓年輕人記住和欣賞;價值多元化和文化欣賞層次的提升,在過去的傳統節日中還包含有“娛樂活動”的一面的吸引力也在淡薄,節日和節日文化被流變異化或日趨式微,就有了現實解讀和注角。

  不過,在看到整體上“式微”的現實之時,對傳統文化息息相關的節日文化也不必過度悲觀,“挑戰”在所難免,關鍵是如何面對這樣的一個文化挑戰。首先要充滿對民族傳統文化的自信。我國與傳統節日有關的文化已傳承綿延數千年,有著豐沛的社會土壤和最為頑強的生命力,因為開放的社會環境,外來節日文化到來後可以“消滅”我們的傳統節日,是根本不可能發生的事情。因為,我們傳統文化的根過於深、發端於民間的這份歷史底蘊太過厚重遠非一些人想像的那麼“淺薄”,歷史上似乎也從未有一個外來文化能佔據中國文化的主流;其次,解決傳統節日文化的式微,應採取一個積極應戰的態度,切莫“高挂免戰牌”。文化市場有搶佔和爭奪一説,文化的傳播宣揚和能否深入人心,也有一個科學的方式方法問題。暫時的“式微”,説明傳統節日與公眾需求在某些方面有所脫節,這正是值得改進的地方。

  類似于端午節這樣的傳統節日,要想牢牢佔據國人節日文化主流,就離不開完成自我轉型與“揚棄”,這也是積極應戰的一種態度。單純“吃粽子”來留住文化之根已經不管用了,不妨在“吃”上採取“棄”的態度,在文化內涵上採取“揚”的做法,人們會有更多的精神和文化方面的需要需要傳統節日來體現,如端午節期間召開開拓開展更多的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動,賦予更多的民族文化因子如“愛國、奉獻、敬業”等等,都是賦予傳統節日新的靈魂和內涵的重要方式。

  喚醒傳統節日中文化的因子,不能完全靠民間自發和自覺,政府倡導和影響對於節日文化的影響至關重要。值得欣喜的是,對於傳統節日文化的發掘保護政府方面已經開始採取諸多應對措施,如立法設置“中秋、端午、清明”為法定節假日,這就是積極作為的標誌;又如對於奢侈節日之風的抵制,約束公務人員和黨員幹部過“廉潔節日”遠離“天價”和“奢侈”,遠離腐敗等,都是塑造一個健康的傳統節日文化肌體的表現。總之,對於傳統節日文化一方面要加強自信心,另一方面必須多一份積極的“捍衛”心態,這是讓傳統節日文化葆有青春的前提。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