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高曉松獄中譯作受熱捧”説起

時間:2011-11-14 13:24   來源:千龍網

高曉松

  隨著高曉松刑滿釋放,他在看守所內翻譯的馬爾克斯作品《昔年種柳》第一章全文也隨之受追捧,網友評價頗高,感嘆是“高墻下出靈感”,並期待高曉松將剩餘四章繼續翻譯完。

  人世間,有許多事情都透著機緣巧合。假如不是酒駕,假如不是車禍,假如不是入獄,誰會想到高曉松竟然還有翻譯文學作品的雅興,甚至還能在翻譯出來之後受到熱捧?進而,又有多少人會意識到,這件貌似花邊新聞的小事,也會給我們帶來許多有益的啟示?

  不必諱言,近些年在市場經濟之下,人心已變得越來越不安,越來越虛誇漂浮,儼然一個浮躁的社會。尤其是,高曉松所紮根的泛文化圈,更早已成為紙醉金迷的“名利場”,每天都在上演各種光怪陸離的鬧劇。這不,就在高曉松出獄的同時,著名作曲家蘇越因集資詐騙5700多萬元被判無期徒刑,他自稱是“文化人的反面教材”,並對自己的結局感到“遺憾終生”,這對於一名老作曲家來説實在是不堪。

  以高曉松本人而論,這些年來除了當評委露個面,因酒駕入獄而曝個光,其創作能力早已不被人看好,頂多是個引人“懷舊”的符號。孰料,監獄高墻之下被迫清心寡欲的生活,竟然再次激發出了其身上的潛能。《百年孤獨》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的晚年作品,竟被高曉松翻譯出洋洋灑灑一萬多字,細讀之下還果然盡顯其多年積攢的才情。

  來自官方的聲音,也對文化圈的浮躁問題有所揭示。最近在“2011中國版權年會”上,新聞出版總署署長、國家版權局局長柳斌傑就表示,目前國內很多文化藝術作品創造力不夠,包括電影、電視、小説等領域,90%的作品屬於模倣和複製。這説明瞭什麼?難道説,真的是我們缺乏創造力嗎?還是説,我們的創造潛能未被激活?對此,“高曉松獄中譯作受熱捧”這個奇異現象,也許已經給出了一個富有啟示的答案。 (宣華華)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