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爾 辛格(攝影:人民網 鄭青亭)
人民網北京1月29日電 (鄭青亭)“很多人認為,中國不是一個創新國家,但我不同意這個觀點,我認為中國完成了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創新。”1月28日下午,《創業的國度:以色列經濟奇跡的啟示》作者索爾 辛格在北京向媒體揭示了以色列經濟奇跡背後的秘密,同時闡述了他對中國發展道路的觀察。
索爾 辛格是《耶路撒冷郵報》社論版編輯和專欄作家,曾擔任美國外交政策顧問10年之久。他和美國外交關係理事會中東問題資深研究員丹 塞諾于2009年合作撰寫了《創業的國度》一書。該書于2010年被翻譯成中文,如今仍高居亞馬遜亞洲經濟類叢書排行榜第一名。
“以色列的創業項目比任何國家都多。我們每年都會有幾百到幾千家新成立的公司。中小型創業公司達到了4000到5000家。我們有300個研發中心,主要為大型跨國企業服務,如谷歌、微軟、臉書等。如今,有越來越多美國之外的大型企業開始青睞以色列。”辛格指出,以色列自然資源匱乏,曾經依賴柑橘出口,如今已實現了創新立國。
2008年,以色列的每人平均風險資本投資是美國的2.5倍,歐洲國家的30倍,中國的80倍,印度的350倍。與絕對數相比,以色列這個只有710萬人口的國家吸引了近20億美元的風險資本,相當於英國6100萬人口所吸引的風險資本或德國和法國合計1.45億人口所引入的風險資本總和。
“人們常常認為,創新就是關於提出新的想法,但好的想法到處都有,以色列的並不會更多。真正重要的是,要把這些想法轉變為切實行動,這就需要敢於承擔風險的創業家。”辛格説,這一類人群在哪個國家都是少數的,即便是以色列的創業家也不會喜歡風險,但他們對好的想法有執著的信念,甘願為之奮鬥。
此次來華,辛格將陪同22家以色列一流風險投資和私募股權企業會晤中國投資機構。對於“中國不是創新國家”的説法,他表示強烈反對,其理由如下:
第一,中國已經成功地讓幾億人口脫貧,這一過程比此前任何國家都快,這就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創新。如果比較一下各國GDP翻一番所花的時間,第一個國家是英國,它花了150年,第二個是美國,它花了50年,而中國卻在人口多得多的情況下花了更少的時間。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國沒有照搬其他國家的模式,而是走出了自己的發展道路。
第二,中國如今不僅是使用網際網路人數最多的國家,而且是移動互聯的主導國家。在中國,使用手機進行電子商務、移動支付的人數遠遠要超過美國,人們習慣網上購物、送貨到家。在這一點上,中國已經走到世界前列。這一商業模式很快將被出口到其他國家。另外,中國的手機品牌也開始在全球市場上佔據份額,比如小米。有人説它是“山寨”,但其實不是,它從不同品牌上學習和借鑒,將那些對於硬體和軟體的想法重新組裝,能夠在市場上流行起來,一定是有創新的。
從企業上升的國家的層面,辛格指出,中國和以色列一樣在歷史上多次自我變革,都是追求創新的國度。兩國都擁有古老的文明,同時也都在不斷創新,這樣又古又新的結合會給兩國帶來很多合作的機會。
“每一個國家都有自己走向創新道路的方式,有時候有很多共同點,但有時候也會因為各自的歷史、文化和優勢而有所不同。比如,美國是一個大國,資源豐富,鄰國關係良好,跟以色列的情況恰恰相反,但美國擁有矽谷,我們有很多中小企業。這就説明,各國的創新道路可以不同。”
辛格認為,這一代人註定會經歷很多快速而巨大的變革,無論是在教育、能源、交通、通訊等哪個方面,這些變革將會徹底地改變人們的生活。創新的意義不僅在於讓公司受益,更重要的是要讓人民受益。因此,更值得關注的不是哪個國家最先擁有了新技術,而是哪個國家最先應用了這些技術。如果以色列可以和中國合作,推動各個領域的技術變革,那麼雙方都可以獲得更好的機會。
從2013年開始,中國企業投資以色列科技創業公司發展迅速。以色列國家經濟委員會預計,2014年中以公司交易額將達到3億美元,大大超過2013年的5000萬美元。政治因素是促成“中以投資熱”的原因之一。
當然,挑戰也依然存在。辛格指出,以中之間還沒有建立創新合作的“高速公路”。“以色列和美國之間已經具備這樣的‘高速公路’。很多以色列人在美國創業,懂得如何進入美國市場、如何尋找合作夥伴、如何展開闔作。而這就需要兩國高層之間和人民之間都開展密切的交流。”此外,他還表示,以中不應僅僅是貿易夥伴,簡單地把以色列的科技出口到中國,而應該成為創新的夥伴,合作應對各自面臨的問題,提出創新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