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防部長哈格爾對中國進行了就任以來的首次訪問。他先在青島停留,登上中國“遼寧”號航空母艦參觀,然後抵達北京出席中美防長會談並會晤中國領導人。
據報道,哈格爾在“遼寧艦”上停留近兩小時,參觀了醫療設施、生活區、飛行控制室、飛行員房間、駕駛室所在艦橋,並與艦員座談。哈格爾還到飛行甲板上觀看了飛機起飛和直升機回收站、攔阻索,聽取了飛機引導員的介紹。哈格爾對能成為中國首艘航母的首位外國參觀者感到高興,積極評價中國軍方批准他參觀遼寧艦的重大意義,表示艦上軍官和艦員的職業精神給他留下深刻印象。
為籌排哈格爾訪華,美方事先做了精心準備,提出參觀遼寧艦的要求,中方欣然接過,美國軍方當能從中接獲中方的善意和自信。善意,是中國與美國構建新型大國關係、建立新型軍事關係的真誠;自信,是中國軍隊在習近平主席領導下推進新軍事變革、實現強軍目標的道路堅定和政策透明。
“遼寧艦”作為中國國防現代化的代表作之一,集中展現了中國海軍航空部隊的裝備和技術發展成果,其飛控、艦橋、甲板、艦載機、彈射器、攔阻索等核心項目對美國客人開放,使哈格爾及其隨行人員既能看到中國軍隊的進步,也能看出中國軍力水準與美國仍存在的差距。中國的國防政策堅持防禦為主,不以稱霸地區、挑戰美國為目標,這是中方希望通過開放“遼寧艦”傳遞的又一信號。
在中美兩軍交往中,美國常向中國客人開放參觀航母,其展示的先進設施和嚴明管理令中方參觀人員羨慕,同時轉化為中國軍人奮發圖強的動力。美國防長參觀中國航母是破天荒的事件,將銘記于兩軍交往史。只要中國的改革發展不受到外力硬性阻攔,中國自身不發生重大戰略失誤,中國實現強軍強國目標就只是時日問題。美國已開始思考如何與一個日趨強大的中國相處,哈格爾登上中國航母不可避免地將把有關思考推向深入。
在思考成熟前,美國不僅不會放棄、反而會不斷強化對中國的兩手策略,其在保持和加強軍事領域對華接觸和交流的同時,還會繼續單獨和通過其盟友夥伴在本地區構積極築針對中國的籬笆,以圖把中國置於制度的籠子以內和武力的威懾之下。這是美國亞太戰略調整的重要甚至核心組成部分,不管美國如何描白都不可能讓中方熟視無睹並回避作出應有判斷。
哈格爾訪華前夕,中美在軍事安全領域的交手——口水戰也好,實質性交鋒也好——又呈現出一個階段性升溫的態勢。哈格爾在夏威夷主持首次美國與東盟防長會議,重點討論了“確保海上航行自由”議題。啟程出訪亞洲前,他對《洛杉磯時報》説“我們在亞太部署兵力33萬、艦艇180艘、飛機2000多架”,“有人説我們正從全球撤退,這種説法讓我感到好笑和困惑”。在南沙島礁爭端中,美國對菲律賓的幕後支援又向前邁進一小步,據傳菲方“突破”中方封鎖將補給物資送上仁愛礁“坐灘”軍艦依靠了美軍的“掩護”。
哈格爾訪問日本期間大放針對中國的硬話,將克裏米亞與臺灣相提並論,警告中國“不能四處重劃邊界,依靠武力、威逼和恫嚇去侵犯他國領土完整和主權”,呼籲中國負責任地運用“強國力量”。哈格爾還重申美國承認日本對釣魚島的“行政管轄權”。為顯示與日本共進退,美國決定不派軍艦參加青島國際閱艦式,因為日本沒有受到中方邀請。
無獨有偶,美國國會眾議院在哈格爾抵京之日通過了“2014年確認臺灣關係法與軍艦移轉法案”。
這一系列事件使美國國防部長的北京之行變得更加引人注目和富有戲劇性,引起人們對未來中美戰略關係走勢的種種猜測。美國軍方是否意識到,在中美高層已達成共建新型大國關係共識、奧巴馬總統在海牙會晤中向習近平主席重申美方“誠意”的背景下,與中國軍方開放“遼寧艦”的善意形成對照,他們的作法給中國官方帶來的不信任感和在中國民眾當中激起的強烈不滿將給中美關係造成深遠不利影響,與白宮的本意和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根本、長遠利益其實是背道而馳的。
作為必然的回應,中國軍方一定也會像美國軍隊那樣做兩手準備,就像中央軍委副主席范長龍、國委委員兼國防部長常萬全在會見哈格爾的時候及其後記者會上所説,中方願與美方進一步加強對話與溝通,共同推動中美新型軍事關係健康穩定發展;同時,“面對威脅,中國人民解放軍做好準備,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
爭取最好的結果,準備最壞的局面,是軍人的職責,也符合中美關係基本特徵。但在中美關係已步入共建新型大國關係之際,旨在準備最壞局面的言行過於暴露,有可能導致“自我實現的預言”,兩國軍方應有勇氣、有決斷、有智慧採取更為積極的預防性措施,使自我行為和彼此互動向共建新型大國關係、新型軍事關係的更高層次要求靠攏。在此方面,軍事裝備和作戰水準遙遙領先的美國卻顯得觀念落後、開放欠缺。
哈格爾訪華期間,中方調整過去立場,同意在建立重大軍事行動相互通報機制和公海海域海空軍事安全行為準則兩個互信機制方面與美方進入實質性磋商階段。這一成果與同意哈格爾登上“遼寧艦”一樣具有重要意義,使人們即便面對複雜形勢仍能對中美兩軍和兩國關係不那麼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