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變局之年的憂思——一位軍事記者眼中的2012

時間:2012-12-28 10:25   來源:中國青年報

  裝備更新 戰場空間拓展

  2012年,美國國防開支在連續增長14年之後首次下降。

  但是,這絕非美國戰爭機器萎縮的信號。在基礎國防預算縮減的同時,美國用於高科技武器研發的投入不降反增。其中,網路戰項目,彈道導彈系統和空間系統研發,成為惹人注目的重要支出方向。

  對美國而言,網路戰早已不再是一種概念。2005年,美國國防部認定網路與陸、海、空、太空並重,是維持美國決定性優勢的五大空間之一。2010年,美軍網路司令部成立,成為各國軍隊中第一個三軍統一的網路作戰部門。

  2012年,網路戰屢屢現身真實戰場。

  伊核問題陷入膠著期間,“火焰”病毒肆虐網路,被世界電信聯盟等官方機構以及卡巴斯基等國際權威殺毒軟體廠商定為迄今為止最複雜、最危險、最致命的病毒威脅。一旦有一台電腦被感染,該病毒便可迅速蔓延至整個網路,為駭客打開後門程式。由於“火焰”病毒大量集中在伊朗地區,坊間盛傳,該病毒係美國和以色列為阻撓伊朗核計劃而專門開發的。10月,伊朗舉行首次網路演習,重點演練阻止電腦病毒入侵核設施、電力設施和銀行業等關鍵網路。

  加沙衝突中,駭客組織“匿名者”侵入包括外交部和耶路撒冷銀行在內的近700家以色列公共或私人網站,篡改數據庫,致使部分網站癱瘓;伊斯蘭聖戰組織(傑哈德)下屬軍事派別“聖城旅”的技術人員,更是直接入侵了5000多名以色列高級軍官的手機,並向這些軍官發送短信:“加沙地帶將成為你和你的士兵們的葬身之地,我們將把特拉維夫變成一片火海。”

  網路武器大顯身手的同時,美軍網路備戰也在這一年悄然提速。2月,美國《防務新聞》披露,美軍第一支網路旅已基本成型;5月,《華盛頓郵報》稱,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馬丁登普西將向國防部長帕內塔提議,把隸屬於戰略司令部的網路司令部升級為美軍第十個戰區司令部,並將網路作戰納入美軍一體化聯合作戰體系;12月,《防務新聞》報道,美國軍方實驗室正在提高數字破譯能力,試圖通過無線電系統滲入與網際網路隔離的獨立網路,並向其注入病毒。一旦研製成功,與網際網路物理隔離的電腦,也將不再絕對安全,網路戰的面貌或許全面改寫。

  除了網路戰項目,美軍開支清單中佔比重較大的另外兩項是彈道導彈系統和空間系統的研發。

  空間技術的軍事利用,早已是不爭的事實。海灣戰爭中,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動用100多顆衛星,構成太空偵察監視、太空衛星通信、太空導航定位和太空氣象服務四大系統,為作戰行動提供了全面的資訊支援與保障。其後的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中,美軍更是動用了大量衛星,將情報、通信、指揮、火力等作戰要素納入有機作戰體系,大幅提高了部隊整體作戰能力。

  而隨著美國反導系統的部署並進入實戰,未來戰爭中,導彈戰鬥部在太空爆炸,更是成為可以預見的現實。2012年,美國表示,美韓兩國正在繼續商討導彈防禦體系建設,同時表示將在日本南部部署第二部導彈預警雷達。有消息稱,美國還積極謀求在東南亞部署同樣的雷達。種種跡象表明,美國正在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亞太反導系統。

  然而,作為太空軍事化的主要推手,美國卻對其他國家的太空探索指手畫腳。6月,中國“神舟九號”發射成功後,再度引發部分西方媒體炒作。在大肆渲染中國太空威脅的同時,美國還向歐盟施壓,禁止其對華輸出先進太空技術。

  殊不知,爭奪太空的種子早已播下,並不斷萌芽。

  2月,日本政府通過《日本航空航太探索局法》修正案,允許將空間研發成果應用於防務領域;幾天后,俄羅斯表示,計劃在十年內發射至少100顆軍用衛星,用以提高偵察能力和導彈探測能力;10月,印度媒體透露,印度計劃成立一個邊境航太司令部,建設先進衛星系統監控邊境;朝鮮年內兩度發射衛星,而早已宣稱要在2025年建成太空部隊的韓國,也在2012年三次試圖發射“羅老號”。

  僅僅是巧合嗎?這一次,焦點依然在亞太。(賈永 新華社解放軍分社社長)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