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兵東向 美軍戰略調整
美國軍力投向,歷來被視為美國國家戰略的風向標。
1月5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國防部長帕內塔和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登普西集體亮相五角大樓,公佈美國未來十年的新軍事戰略。
奧巴馬表示,美軍在經歷十年反恐戰爭後正處於一個過渡時期,“我們必須將眼光轉移到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之外,結束利用軍力參與長期國家建設的政策。”
根據這份名為《維持美國的全球領導地位:21世紀國防戰略重點》的新軍事戰略報告,美國將縮減陸軍規模、減少在歐洲的軍事存在,把重心轉向亞太地區。
美國軍事戰略史的一個新紀元悄然開啟。
一方面,美國計劃在未來十年內縮減4800億至1萬億美元的國防開支,裁撤數萬名陸軍和海軍陸戰隊成員,進一步實現軍隊集約化。此外,美國還宣佈將儘快從中東亂局抽身,並削減目前高達8萬有餘的歐洲駐軍規模,只保留約6000~8000名戰鬥人員。
在作戰理念上,美軍宣佈放棄維繫了幾十年的作戰原則,不再堅持“同時打贏兩場戰爭”,轉而追求在進行一場大規模常規作戰同時,有能力“遏制”另一個主要對手發起另一場衝突。
在美國財政赤字高居不下的背景下,軍隊開支難以維繫高位的現實尷尬,從中可見一斑。
另一方面,美國將強化亞太地區軍事存在,構築以島鏈基地群為依託,以日本、澳大利亞為南北“雙錨”的戰略佈局。
2012年4月,美國200名海軍陸戰隊官兵抵達澳大利亞西北海岸城市達爾文,正式拉開美軍常駐澳大利亞的序幕。達爾文被稱為“通往亞洲的門戶”,與印度尼西亞帝汶島僅一海之隔,距南中國海僅2000公里。根據美澳協議,駐達爾文美軍未來幾年內將擴容10倍,增加到2500人,並增派包括B-52遠端轟炸機在內的各種戰機。
6月,美國國防部長帕內塔正式披露了美國在亞太地區部署軍事力量的長期計劃,到2020年,計劃將美國海軍力量的60%投往太平洋地區,11艘航空母艦中的6艘將移師太平洋。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馬丁 登普西進一步披露,部署在亞太地區的軍事力量將裝備美國最先進的武器系統,包括美國第五代戰機和導彈防禦系統。
新戰略還重新評估了美軍的戰略環境,抬高所謂的“中國威脅”,明確提出美軍必須整合資源,挫敗中國在南海及其他戰略地區的“反進入/區域拒止”威脅。在此基礎上,美軍再次強調“空海一體戰”概念,表示將利用天、海、空一體化平臺實施全天候、全維作戰,構建針對潛在對手的“天羅地網”。
一減一增背後,美軍戰略調整的指向顯露無遺。用奧巴馬的話説,這些舉動是為了維護亞太的“安全與繁榮”。然而,近幾十年的歷史卻在提醒世人,美軍兵鋒所到之處,從來都不太平。
上世紀90年代初期,美國奉行“超越遏制”的軍事戰略,大舉用兵科索沃地區,東歐陷入巨大動蕩,美俄關係緊張,一度處於一觸即發的態勢;“9 11”事件之後,美國實施“先發制人”戰略,伊拉克和阿富汗飽受其害,至今未走出戰爭陰影。
實際上,2012年,亞太國家軍備活動已經呈現出空前活躍之勢,發展規模之大、進展速度之快,前所未有。
據英國簡氏防務集團預測,2012-2015年,亞太地區軍費開支將增長1180億美元,漲幅高達37%。亞太地區軍貿市場增長勢頭強勁,日本計劃投資20億美元建造兩艘直升機航母;韓國打算耗資73億美元,訂購60架具備隱形功能的五代戰機;印海軍決定投入40億美元,購買75架多功能直升機;菲律賓出臺9.12億美元軍購計劃,其中海軍份額大幅增長……
硝煙未起,一場看不見的競爭已經拉開帷幕。有人擔心,這是新冷戰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