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國介入 亞太風雲突變
與中東相比,亞太地區原屬風平浪靜之地。但是,2012年,亞太局勢風雲突變。在南海和釣魚島問題上,中國固有領土主權接連受到嚴重侵犯。
最先打破平靜的,是菲律賓總統阿基諾三世。在其鼓動下,位於南海水域的黃岩島局勢急轉直下。4月中旬,菲律賓軍艦闖入中國南海黃岩島海域,襲擾停靠該海域避風的中國漁船,並企圖派攜帶武器的海軍人員登船抓捕漁民,後被緊急趕到的中國海監船制止。
中菲黃岩島對峙由此開始,並有不斷升級之勢。先是菲律賓外長和防長就黃岩島問題求助美國,緊接著,菲律賓總統發言人埃德溫 拉謝爾稱,菲官方更願意把黃岩島稱為“帕納塔格礁”,隨後,菲律賓媒體報道稱,菲方開始清除黃岩島上“任何與中國相關的標記”。
僅僅兩個月後,越南出臺《海洋法》,將中國的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包含在所謂越南“主權”和“管轄”範圍內。
又兩月,中日釣魚島問題風波驟起。日本抓扣香港保釣人士,隨後修改法律,賦予海上保安廳抓捕釣魚島、南鳥島、衝之鳥礁等地“非法”登島外國人士的權力。此後不久,一度被視為政治秀的石原“購島論”,引發連鎖反應,日本政府不顧中方一再嚴正交涉,于9月10日確定所謂的釣魚島“國有化”方針,兩國關係降至冰點。與此同時,日韓“獨島”之爭,日俄“南千島群島”之爭,也在這一年集中爆發。
一時間,二戰後由“舊金山和會”留下的諸多後遺症一一顯現,東北亞局勢呈現出數十年未見之變局。
平靜多年的亞太局勢為何在今年波瀾疊起?細心的觀察者不難發現,幾起事件背後,都有美國的影子。
黃岩島爭端數月之前,美國國務卿希拉裏和菲律賓外長羅薩裏奧簽署《馬尼拉宣言》,再次確認兩國業已存在60年的《雙邊防務協議》。希拉裏説:“我們在保護航道自由,無阻礙的合法貿易和海上船運交通方面有著共同利益”,甚至直言不諱地説:“美國永遠都在菲律賓旁邊。我們站在你身邊並和你一起戰鬥。”此番“意味深長”的表態,不禁令菲律賓國內的鷹派浮想聯翩。黃岩島爭端發生後,美國不僅與菲律賓舉行聯合軍演,還向菲律賓出售了兩艘“漢密爾頓”級巡邏艦。
訪越期間,希拉裏對捲入南海主權爭議的越南給予“充分肯定”,並表示,雙方在南海問題上擁有共同的“重要戰略利益”。而在金邊舉行的東盟地區論壇系列外長會議上,美國再次煽風點火,力推所謂的“南海行為準則”,鼓吹“雙邊解決只會導致混亂和對立”。
在釣魚島問題上,美國更是“功不可沒”。在石原慎太郎的新書中,他明白無誤地寫道:“(釣魚島)問題今後必將日益白熱化,成為日美中博弈的關鍵。”石原的“購島”論最初在美國拋出,而非日本,他所選擇的時點也可謂頗具思量。據稱,石原慎太郎在本世紀初便有意在美國宣佈“購島”,但是由於沒有得到美國的明確表態最終作罷。隨著美國重返亞太,他相信時機已經成熟。
於是,人們看到,美國一邊聲稱在釣魚島問題上“不選邊,不站隊”,一邊明確表示《美日安保條約》適用於釣魚島。並且,在中日釣魚島紛爭日趨白熱化之際,美日首次以島嶼作為演習場地,舉行為期37天的大規模聯合軍事演習。演習表面上雖未設定假想敵,但是日本防衛省官員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演習是假設釣魚島被中國攻佔,日本如何從中國手裏奪回來。
……
樹欲靜而風不止。如果説2011年美國只是高調宣示重返亞太,那麼,2012年開始,其佈局動作已進入實質實施階段。
今年以來,美國收縮戰略資源,在外交、經濟、軍事等方面全面推進,增加亞太方向的力量投入。美軍的環太平洋軍演,希拉裏的環亞太外交,無不成為2012年的熱詞。
2012年11月,奧巴馬獲得連任後,將首次出訪地定為東南亞諸國,再次彰顯亞太地區在其眼中的重要地位。
可以想見,當全球僅有的超級大國把某個地區視為主攻方向,並不斷投入戰略資源時,這個地區的權力結構註定將發生深刻變化。這些不斷被引燃的地區矛盾正持續發酵,從中我們似乎聞到了一絲危險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