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道路何以自信

時間:2015-06-19 15:04   來源:人民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國家發展之路、民族振興之路、人民幸福之路。中國人民對中國道路充滿自信,一個重要原因在於這條道路既不是“傳統的”,也不是“外來的”,更不是“西化的”,而是“獨創的”“成功的”,具有強大內生動力和發展潛力。本版的幾篇文章著重圍繞中國道路的內生動力問題進行闡述。

  ——編者

  共同的夢想人民的意願

  中國道路因內生動力越走越寬廣

  秦剛

  中國道路以實現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目標,承接歷史的選擇,體現人民的意願,在改革開放進程中不斷向前拓展,顯示出強大的內生動力。正因為這種強大的內生動力,中國道路充滿了活力,越走越寬廣。

  共同夢想追求生成社會前行動力。實現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國人民共同的夢想。有了共同的夢想,就有了共同的追求;有了共同的追求,就能生成團結奮進的內生動力。當一條道路能夠反映整個民族的夢想和追求、能夠使人們看到希望時,這條道路就會産生強大的感召力。中國道路就是這樣一條道路,它蘊含著中華民族的夢想和追求,體現著全體人民的共同意願,展現著中國社會發展的前進方向,因而也就成為凝聚人心的一面旗幟,使全體人民緊緊團結在一起共同奮鬥。實踐最有説服力。隨著中國道路的開創和拓展,中華民族正在大踏步趕上時代進步潮流,迎來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正是因為中國道路給中國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給中國贏得前所未有的國際地位,給中國人民帶來美好幸福的生活,堅定不移走中國道路越來越成為我們民族的意志、社會的共識。在未來的征程中,我們會不斷接近自己的夢想,也將不斷堅定走中國道路的自信。

  改革開放激發經濟社會發展動力。中國道路是在改革開放中不斷向前拓展的。改革開放是中國道路的顯著特徵,也是中國道路內生動力的重要源泉。首先,改革開放實現了人的解放,釋放了億萬人民的創造活力。改革開放對生産力的解放,首先體現為對人的進一步解放。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確立了人民的主體地位,但如果體制和觀念僵化,就會束縛人的思想和手腳,最終束縛生産力的發展。改革開放破除了妨礙人的創造活力的思想觀念,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得到釋放,極大地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其次,改革開放實現了經濟體制轉變,激發了經濟發展的動力。把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結合在一起,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是我國改革開放的重要成果,也是社會主義體制創新最重要的體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化了資源配置,盤活了物質資源和勞動力等各種生産要素,使我國經濟發展有了新的動力。經濟體制創新還帶動了其他各方面體制創新,推動了經濟社會各個方面的快速發展。再次,改革開放實現了中國發展與世界發展的對接,拓展了發展空間,也提供了外部動力。改革開放使我國擺脫了封閉狀態,把自身發展與世界發展緊密聯繫在一起、與人類文明的進程緊密聯繫在一起。有了這樣的聯繫,我國發展就有了更加廣闊的空間,可以在更大範圍、更廣領域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競爭。同時,這樣的聯繫也開闊了視野,為我們學習借鑒其他國家的先進經驗、文明成果創造了條件,為我們的思想飛躍和體制創新提供了一種橫向比較和外部動力。

  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蘊含持久動力。中國道路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發揮人民的首創精神,這是它具有持久內生動力的重要原因。中國道路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始終把保障人民權利、維護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經濟建設始終著眼于全面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生活水準;政治建設始終著眼于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讓人民享有各項合法權益;文化建設始終著眼于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豐富人們精神生活;社會建設始終著眼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尊重人的生命和價值,協調好各方面利益關係;生態建設始終著眼于保護人的生存和發展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尊重人民主體地位還體現在注重發揮人民的首創精神。中國道路的內生動力,是同充分發揮人民的首創精神分不開的。在開創和拓展中國道路過程中,我們遇到的新矛盾新問題都是前所未有的,沒有現成的答案,解決問題的有效辦法、成功經驗都是人民群眾在實踐中首先創造出來的。注重保護好、引導好和發揮好人民群眾的創新精神和創造活力,匯聚人民智慧、體現人民力量,這是中國道路具有強大內生動力的一個重要原因。

  (作者單位:中央黨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以我為主多維綜合

  中國道路自主創新

  歐陽康

  在20世紀世界風雲激蕩變幻的複雜背景下,我國通過非常艱難卻也非常有魄力的理論探索與實踐創新,經歷了開放性學習、多方位借鑒與創造性實踐的複雜過程,走出了一條既順應世界潮流又具有自身特色的自主發展道路。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在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中,我們在堅持自主發展的同時努力汲取不同文明的積極要素、優秀成果,對一些文明的優勢特性進行合理借鑒和創造性運用,使之與中國國情相適應。這使得中國道路具有鮮明的多維綜合又自主創新的特徵,具有不斷向前拓展的強大內生動力。

  社會主義是對中國道路的根本性規定。中國道路既堅持了社會主義,又創新發展了社會主義。之所以這麼説,是因為中國道路遵循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但它所堅持和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又絕不是馬克思、恩格斯當年所設想的社會主義的原樣再現,而是根據中國國情進行了創造性發展。我們借鑒了當年蘇聯、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的經驗,又注意克服其弊端,通過實踐探索努力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獨立自主發展道路。中國道路,既不是改旗易幟的路,也不是封閉僵化的路,而是通過改革開放走上了自己獨特的快速發展之路。與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相比,總體上看我們積極引領著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比如,我們把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相結合,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但又沒有放任市場,沒有放棄政府對經濟發展的宏觀調控。這對社會主義發展來説是一個偉大創造。因此,中國道路在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上,既有歷史性的傳承,更有創新性的變革,但社會主義始終是對中國道路的根本性規定。

  現代化的中國模式是中國道路的重要內涵。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發展所取得的偉大成就,其強大動力和豐富內容就是現代化。我國的現代化模式不同於當年西歐以資本原始積累和對工人血腥壓榨為條件的現代化模式,但又借鑒了西方現代化中最根本的要素即市場經濟,從而使我國經濟獲得快速發展。近年來,我們在發展中也向西方發達國家學習借鑒了一些有益東西,但絕不是將其生搬硬套到中國來。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還從亞洲一些國家和地區的崛起中得到一些現代化的啟示,並對其成功經驗進行借鑒,但仍然是從我國的歷史和現實出發,尤其是堅持我國的社會主義性質,在發展道路上與它們有著原則不同。在經歷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之後,我們更加清楚地了解它們的問題與缺失,在現代化問題上堅持自主創新。20世紀的最後10年,拉丁美洲國家按照“華盛頓共識”所主張的現代化道路,搞以“自由化、私有化、市場化”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新自由主義,一度興旺發達,然而進入21世紀即陷入嚴重經濟危機,宣告了“華盛頓共識”的破産。我們由此也增加了對“拉美陷阱”的警惕。中國道路所蘊含的現代化模式,創造了世界現代化進程中全新的中國模式,使中國道路具有強大的向前拓展的內生動力。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國道路的歷史淵源和現實基礎。在對中國道路的探索中,我們既超越了歷史虛無主義,也超越了狹隘的文化保守主義,把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有機結合起來。這既有利於把中華傳統文化融入現代社會,獲得時代性意義,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也有利於為我國現代化奠定更加堅實的文化基礎,形成強大的內生動力。當代中國在堅持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基礎上,正以前所未有的開放心態積極學習借鑒其他文化的優秀成果,將各種有利於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價值因素引入中國,融匯到中國發展之中,並不斷創造出許多新的價值元素,使之成為促進我國發展的積極精神力量。

  在未來的發展中,中國道路仍將汲取人類文明優秀成果,具有多維綜合的特徵,但自主創新的特徵將更加凸顯。如果説我國過去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學習借鑒人類社會曾經走過的現代化發展道路,並謀求了可能意義上的最大發展;那麼,從現在開始,我們能夠從其他發達國家學習借鑒的東西可能就會大不如從前,“學習紅利”會越來越少。畢竟,當代中國在發展中所面臨問題和挑戰的複雜性在其他國家並不多見。我們主要應通過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更加獨立自主地拓展自己的發展道路,並以自己的創新方式引領世界文明發展。當前,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的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必將推動解決我們在發展中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不斷拓展中國道路。對此我們既充滿信心與期待,也需要更大膽的變革與創新。

  (作者為華中科技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院長、教授)

  依靠改革開放調整生産關係

  中國道路體現先進生産力發展要求

  武力

  中國道路作為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道路,為什麼具有強大內生動力、能夠不斷向前拓展?從根本上説,是因為中國道路能夠不斷適應生産力發展調整生産關係。

  當19世紀中葉西方列強經過工業革命使生産力得到飛速發展的時候,我國的生産力水準還處於農業文明時代。雖然當時我國人口和經濟總量很大,但科技水準和生産力水準已經大大落後了。同時,腐朽的上層建築也阻礙我國生産力的發展。這是1840年以來我國挨打受欺的根本原因。正如毛澤東同志在1945年所指出的那樣:“沒有獨立、自由、民主和統一,不可能建設真正大規模的工業。沒有工業,便沒有鞏固的國防,便沒有人民的福利,便沒有國家的富強。一八四○年鴉片戰爭以來的一百零五年的歷史,特別是國民黨當政以來的十八年的歷史,清楚地把這個要點告訴了中國人民。”

  我們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産力的發展要求,這是我們黨從成立之初就具有的基因,並一以貫之體現在黨90多年的奮鬥歷程中,凝結為中國道路的基本內核。我們黨成立後承擔起領導中國民主革命的使命,就是要為我國生産力的解放和發展掃清障礙。民主革命任務完成後,工業化就成為新中國最主要最緊迫的任務。1953年,我國選擇向社會主義過渡,目的也是為了解放和發展生産力。因為在當時人口多、底子薄、資本極端稀缺的條件下,生産力的發展很容易陷入“貧困陷阱”,即因為沒有剩餘去擴大生産和改進技術而繼續停留在貧困水準。正如毛澤東同志1956年1月在最高國務會議上所説:“社會主義革命的目的是為了解放生産力。”當然,在這一過程中,我們也走過一些彎路,遭受過一些曲折。

  通過總結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方面經驗,我們黨越來越深刻認識到,在生産力與生産關係的矛盾運動中,生産關係必須適應生産力的變化和發展要求。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所以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歷史決策,就是基於這一認識。因為單一公有制和計劃經濟的實踐證明,這種體制雖然保證了我國獨立工業體系的建立和高積累政策下的社會穩定,但越來越複雜的經濟靠計劃是不能高效運作的;同時,由於社會生産力總體落後和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單一公有制也不利於調動不同群體的積極性,從而導致資源配置難以優化、人民生活水準長期得不到提高。解決這些問題,必須進行改革。鄧小平同志指出:“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以後,還要從根本上改變束縛生産力發展的經濟體制,建立起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促進生産力的發展,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産力。”回顧中國道路開創和發展的歷程,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其目的就是為了解放和發展生産力、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準。中國道路之所以具有強大的內生動力,能夠不斷向前拓展,其根本原因就在於通過改革不斷調整生産關係,使生産關係適應生産力發展要求。

  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快速發展,目前我國生産力水準已大大提高,經濟總量也躍升至世界第二,工業化進入中後期階段。但是,我國人口多、每人平均資源少、環境脆弱、發展不平衡、發展方式粗放、居民收入差距較大等情況,成為制約我國生産力進一步發展的不利因素。要突破這些制約生産力發展的瓶頸,或者説我國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就需要全面深化改革,繼續不斷適應生産力發展調整生産關係。這種改革和調整,依然是中國道路不斷向前拓展的內生動力。從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到習近平同志提出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都從根本上反映了生産力發展的要求:生産力的進一步發展要求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求解決好政府與市場的關係,要求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要求黨成為堅強的領導核心,等等。現在人們經常討論我國會不會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不就是生産力的發展受到束縛和抑制的結果嗎?我們沿著中國道路走下去,完全可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因為中國道路的內生動力就是不斷適應生産力發展調整生産關係、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産力。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理論創新推動實踐拓展

  中國道路與時俱進

  鄭傳芳

  中國道路自信不是靠説出來的,而是靠幹出來的;不是虛幻飄渺的,而是實實在在的;不僅體現為美好光明的前程,而且體現在現實社會的方方面面。中國道路為什麼能在實踐中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我們今天為什麼對中國道路充滿自信?這是因為,中國道路從來不是固化的、封閉的,它總是隨著實踐發展而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又以理論創新成果指導實踐發展,呈現開放的、與時俱進的狀態,從而形成強大的內生動力,能夠不斷向前拓展。

  中國道路是在對社會主義本質認識的不斷深化中向前拓展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所以能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從根本上説是深刻總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在社會主義建設中正反兩方面經驗,對社會主義的本質有了新的認識。沒有這個作為前提,我們很難開闢出一條建設社會主義的新路來。1992年初,鄧小平同志在南方談話中對社會主義本質作了深刻闡述。他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産力,發展生産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一論述對我們認清“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具有重要意義。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進程中,我們黨立足於鄧小平同志的“社會主義本質論”,不斷深化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比如,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內在屬性、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這些都深化了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又進一步強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了社會主義本質要求,依法治國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等。對社會主義本質認識的不斷深化,使中國道路在實踐中不斷向前拓展。比如,正是因為深刻認識到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在實踐中我們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正是因為深刻認識到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在實踐中我們大力推進全面從嚴治黨。

  中國道路是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佈局認識的不斷深化中向前拓展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帶領人民逐步開創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在這一進程中,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佈局也逐步由物質文明、精神文明“二位一體”,發展到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再發展到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黨的十八大報告進一步提出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佈局。“五位一體”總佈局標誌著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認識提高到了一個新水準。中國道路之所以能在實踐中不斷向前拓展,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方面都取得偉大成就,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佈局的認識在不斷深化。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這個戰略佈局又是在新的形勢下對“五位一體”總佈局的堅持和深化。所謂堅持,體現在“四個全面”是為了堅定不移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所謂深化,體現在“四個全面”為“五位一體”總佈局的推進和實施提供了途徑保障、動力保障、體制機制保障和法治保障等,並通過許許多多具體舉措把“五位一體”總佈局進一步具體化。只要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就能真正落實“五位一體”總佈局,使中國道路更具生機活力。

  中國道路是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認識的不斷深化中向前拓展的。我們黨帶領人民走中國道路的過程,就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過程。對現代化認識的深化,也是中國道路不斷向前拓展的內生動力。在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過程中,我們黨提出了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科技現代化和國防現代化,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提出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國,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是我們黨繼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科技現代化和國防現代化之後,在新時期提出的又一個現代化。如果説前四個現代化主要還是在生産力領域,那麼,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則主要涉及生産關係和上層建築。這是我們黨對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思想認識上的重大突破和發展,符合現代化發展進程的客觀規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將進一步彰顯中國道路的巨大優勢和魅力。

  (作者單位:福建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