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如何協調好開放與創新、發展的關係?這是老問題,但有新內涵。具體來説,就是如何處理好高水準引進來、大規模走出去與創新驅動的關係,培育參與新一輪國際競爭的比較優勢。能否解決好這個問題,直接關係我國經濟發展基本格局以及國際競爭力的增強。
改革開放以來,以出口導向為特徵的開放型經濟發展,不僅是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馬車”,而且是我們提升學習模倣能力、逐步形成創新驅動發展格局的重要途徑。如我國企業發揮勞動力比較優勢,進入跨國公司主導的全球價值鏈分工體系,基於外需進行生産加工,承接國外已研發、設計好的外包訂單。在與跨國公司的互動中,我國企業取得了以模倣為特徵的巨大技術進步。但同時也要看到,由於貿易增長主要依靠勞動者的體力,我國企業做的大多是低附加值的加工貿易,高附加值環節基本上掌握在跨國公司手裏,處於缺乏自主創新支援、以為人打工為主的開放型經濟發展初級階段。
現在,我國面臨總需求不振的國際環境,同時國內要素價格不斷上升,傳統勞動密集型産業競爭優勢正在弱化。在這種條件下,我國企業只有加快技術進步、提高勞動者素質和管理水準,才能通過不斷提高生産率來消化要素成本上升的壓力,形成新的國際競爭優勢。簡言之,只有形成創新驅動發展格局、進入結構調整快車道,我國的出口競爭優勢才能繼續保持。適應這一趨勢性變化,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能關起門來搞自主創新,也不能片面理解自力更生、簡單地搞進口替代,而是要構建主要基於內需的高水準開放型經濟格局,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路,全面提高我國利用全球“大腦”即全球智慧和資源的能力,進而培育我國參與國際競爭的新優勢。一方面,高水準引進來。通過國內各種發展平臺建設和制度環境優化,以我國巨大的內需為引力,吸納全球各种先進生産要素。另一方面,大規模走出去。依託和服務國內市場需求,利用我國鉅額外匯儲備,吸納各种先進生産要素。
先進生産要素主要是人力資源,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因此,服務於創新驅動,構建高水準開放型經濟新體系,應緊緊圍繞科技産業這個中心,大力培育和吸引人才這個第一資源。人才是生産力中最積極最活躍的要素,但受國籍、文化、習慣等因素影響,跨區域流動性相對不足。這是導致國家之間在生産率、産業結構和收入福利等方面存在巨大差異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千方百計吸引全球優秀人才向我國流動,是在開放型經濟條件下推進創新驅動發展的首要政策目標。正像習近平同志在論述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時所指出的那樣,為了在新一輪全球科技競爭中掌握戰略主動,除了要跟蹤全球科技發展方向,努力趕超,力爭縮小關鍵領域差距,形成比較優勢,還要學會招商引資、招人聚才並舉,擇天下英才而用之,廣泛吸引各類創新人才特別是最缺的人才,形成一支規模宏大、富有創新精神、敢於承擔風險的創新型人才隊伍,並重點在用好、吸引、培養上下功夫。在經濟新常態下做好科技創新、人才工作的思路與過去有重要差別:在動力上,過去是依據外需由外商直接投資主導,現在則是本土企業依據內需推進創新驅動;在要素上,過去以引進資本、機器設備、技術為主,現在則以人力資本投資和人才制度創新為主;在抓手上,過去重點是建設外向型經濟開發區,現在則是促進科技創業、建設創新平臺和優化創新環境;在政策上,過去主要是針對物質資本引進,在土地利用、稅收、信貸等方面實行優惠政策,現在則主要針對人力資本創新,在物質和精神、文化和環境等方面增強吸引力。(劉志彪 南京大學長三角發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長江學者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