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開始,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開始對了對埃及、約旦、以色列、巴勒斯坦等中東國家為期五天的訪問。作為安倍2015年的外交首秀,此次出行更為引人關注。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正當1月20日安倍訪問耶路撒冷時,在中東地區肆虐的極端組織“伊斯蘭國”通過視頻宣佈,綁架了兩名日本人質,並向日本政府提出了一系列金錢和政治要求。
時至今日,人質危機仍在持續發酵中。目前,已經有不少專家學者對此次危機的原因和解決提出了各種意見方法。但筆者認為,單就從處理我國對日關係的角度出發來看,有必要對於安倍政權在事件處理過程的某些動作進行關注。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需要警惕日本政府可能會借助中東問題來為自己衝破戰後體制的“枷鎖”助力。
我們知道,由於戰後日本政治體制日益保守化、右翼化的趨勢,日本政府突破和平憲法,重新武裝的行徑時有耳聞,但在東亞地區,由於周邊國家的強硬態度和美國的顧慮,日本右翼勢力的這一企圖一直以來比較難以得逞。為此,他們將目光投向了世界上其他的熱點地區。
長期處於戰亂的中東地帶,就是日本這種“迂迴戰略”一個主要的實驗場地。
海灣戰爭期間, 日本政府就以提供資金援助無法獲得相對應的國際承認為藉口,宣稱舊有的經濟外交手段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沒有派遣軍事力量參與戰爭是其主要弱項。于1991年4月24日向海灣地區派遣現代化掃雷艦隊。這也是日本開始突破“和平憲法”限制的衣蛾重要標誌。不僅如此,戰爭結束以後,《聯合國維持和平合作法案》終於也在國會通過, 日本在二戰後首次擁有了向海外派兵的法律依據。
2001年阿富汗戰爭爆發後, 日本政府又以“反恐”、支援美軍打擊阿富汗塔利班的軍事行動為理由, 派遣海上自衛隊軍艦駛往印度洋。2003 年伊拉克戰爭之前, 日本就已在聯合國會議上表示將支援美對伊動武的決議案。伊拉克戰爭開始之後, 日本國會很快又通過了《支援伊拉克重建特別措施法案》, 以陸海空力量首次一齊跨出國門之舉配合了美國的中東戰略,也實現了自己的目的。
此次人質危機的爆發,對日本國內的輿論衝擊很大。日本國民已經開始産生這樣一種印象,即“恐怖主義已經威脅到了日本人”。因此,不能排除安倍政權會“故伎重演”,利用人質事件推動民意,繼續向著自己的目的前進。
自去年7月1日,日本政府通過了解禁集體自衛權的內閣決議,日本戰後以來“專守防衛”為主的國策發生重大轉變。今年4月,安倍計劃將向國會提交議案,稱如遇“存亡危機事態”,日本自衛隊可“在國際紛爭中”支援除美軍之外的其他國家。到那個時候,無論人質事件成功解決與否,安倍都很有可能借此機會,以打擊“伊斯蘭國”的名義佔據輿論制高點,謀求法案通過,從而向著自己的“修憲”理想更進一步。打擊恐怖主義、尋求地區間和平穩定和發展,是包括中國在內的國際社會的共同願望,但對於某些想“渾水摸魚”以達到自己不可告人目的的國家或勢力,我們還是要具備充分的警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