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所以在歷史認識問題上陷入“兩難境地”,根本原因是他所謂的“反省”並非發自內心,表裏不一。所以,安倍若要走出“兩難境地”,唯一的選擇就是不僅言而有信,而且言而有心。
作者:馮瑋
馮瑋 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
據日本共同社報道,1月5日下午,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今年首次舉行的記者會上表示,將在今年發表的關於戰後70週年的“安倍談話”中寫入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反省”,繼承“村山談話”,並表示其內閣“總體上繼承了關於歷史認識的歷代內閣的立場,今後也將繼承下去”。但是,包括共同社在內,輿論對安倍是否能明確繼承“村山談話”,真正反省“日本的殖民統治與侵略歷史”,表示疑問。確實,在這方面安倍處於“兩難境地”。一方面,安倍若承認“侵略”,就是對以往立場的否定。另一方面,若以其他表述代替“侵略”,則必然遭到要求日本明確戰爭責任的中韓兩國的反對,與他在1月5日的施政演説中再次提出的“改善與周邊國家關係”的外交方針不符。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言為心聲或言不由衷,是判斷“君子”或“小人”的重要指標。通過梳理安倍有關“歷史認識”和“侵略”,特別是有關“村山談話”的相關言論,我發現前後不一,因此對安倍是否言為心聲,其“反省”是否會發自內心,表示懷疑。
2012年8月,安倍公開表示,“有必要否定或取消‘河野談話’、‘村山談話’等歷屆政府的所有談話。”2013年3月,安倍在接受韓國《月刊朝鮮》雜誌採訪時稱,將在2015年紀念二戰70週年時,以“安倍談話”取代“村山談話”。2013年4月23日,安倍在參議院答辯時稱,“侵略”的定義在學術乃至國際上都沒有定論,取決於看待這個問題的是哪一方,稱“安倍內閣不會原封不動地繼承村山談話”。但是,2014年3月3日,安倍在國會卻又表示將繼承向被日本侵略國家和殖民國家謝罪的“村山談話”,稱“我國(日本)曾給很多國家,特別是亞洲各國人民造成了巨大損害和痛苦。關於此認識,我將繼承歷代內閣的立場”。
安倍的上述有關“歷史認識”的表態,為何前後不一?我認為,關鍵是安倍不是“言為心聲”,而是“審時度勢”。值得注意的是:就在2014年3月3日安倍表示將繼承“村山談話的前一天,即3月2日,美國《紐約時報》發表社論指出,安倍在歷史問題上的態度成為東亞地區的風險.美國基於《美日安保條約》雖有保護日本的義務,但並不希望捲入中日衝突,安倍政府正在置美國的利益於不顧,而且《紐約時報》對安倍的批評,和美國政府的立場一致。例如,以親美著稱的前美國副國務卿阿米蒂奇2013年8月29日在日本《讀賣新聞》發表文章稱,批評安倍“某些不經大腦或者是無意中走嘴的發言,還有參拜靖國神社等問題都會成為政治問題,在中國面前給自己減分。”同樣值得注意的是,今年1月5日,即安倍表示將“反省”二戰歷史、總體繼承安倍談話的同一天,美國政府表示,希望日本繼承承認殖民統治和侵略並表示深刻反省的“村山談話”,以及圍繞慰安婦問題進行道歉及反省的“河野談話”。
當然,使安倍不再“妄言”並不僅僅因為美國的“希望”,還因為安倍有著改善中日關係的切實需求,因而近日有關“歷史認識問題”的發言比較收斂,以避免再次刺激中國。據最新統計,去年第二和第三季度,日本GDP連續下降了7.1%和1.9%,而造成這種狀況的重要原因,是日本外貿鉅額逆差。2013年,日本對華貿易逆差增加17.8%至5,222,863萬美元,刷新歷史紀錄,成為日本貿易收支惡化的主要原因。實際上,這也是安倍今年的“新年獻詞”一改去年的“強硬”而大談“振興經濟”的重要原因。
綜上所述,安倍所以在歷史認識問題上陷入“兩難境地”,根本原因是他所謂的“反省”並非發自內心,表裏不一。所以,安倍若要走出“兩難境地”,唯一的選擇就是不僅言而有信,而且言而有心,履行“中日四項原則共識”,“本著‘正視歷史、面向未來’的精神”,尊重中國人民的民族感情,維護中日關係大局,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深刻認識“克服影響兩國關係政治障礙”,關鍵在於日方是否能承認戰時侵略歷史並表示真誠懺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