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0月28日電(記者 蔡敏 劉歡 王建華)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加強涉外法律工作,運用法律手段維護外國公民、法人在中國的正當權益。
觀察家指出,中國將進一步與國際接軌,完善相關法律體系,打造開放公平的社會生活和競爭新生態,讓外國公民、法人在境內的合法權益得到保障。
中國第六次人口普查首次將居住在大陸的港澳臺居民和外籍人員納入普查範圍。調查指出,居住在大陸並接受普查登記的外籍人員達593832人,他們來華目的包括商務、就業、學習、定居、探親等。
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接待入境遊客12907.78萬人次,中國入境旅遊市場規模總量位居世界第四,僅次於法國、美國和西班牙。
中國已制定了多部專門的涉外法律,保障在華外國公民、法人的正當權益。例如,外資企業法、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對外貿易法、涉外民事關係法律適用法等。在民事訴訟法、船舶登記條例等法律法規中,也散見涉外條文。
“隨著中國與世界各國的商貿交往、文化交流日益增多,在華涉外案件或糾紛發生的概率也在增大。”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黎宏説,中國通過法律手段來維護外國人在華的正當權益,既能消除國際社會的誤解,也有利於營造出更公平的社會環境。
他表示,十八屆四中全會進一步發出明確資訊:外國公民、法人在中國將得到和本國公民、法人一樣平等的法律保護。
與急速發展的中外交流現狀相比,中國目前的涉外法律還存在不完善、不合理的地方,亟待進一步調整和補充。
“比如,制定更嚴格的法律來保護企業的智慧財産權;涉及‘反壟斷調查’的法規及執法應該更加清晰透明;依法為外國人的生活環境創造和本國人一樣的便利等。”黎宏説。
據悉,中國商務部正加快修訂、合併外資“三法”(即上世紀八十年代頒布實施的外資企業法、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和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今後涉及外商投資管理將只有一部法律。
“新的外資法將改變目前對外商投資多頭管理的問題,明確管理職權的分配,統一外國投資公司和國內公司相關法律條款,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中國社科院國際法研究所國際經濟法室主任劉敬東説。
依法保護正當權益的另一面,是對違法行為的嚴懲不貸。“嚴厲懲處違法行為,其實是在保護公民和企業的正當權益。”黎宏指出,強調依法治國的中國,不會允許涉外特權的存在。
今年9月,湖南長沙市中級人民法院宣判,葛蘭素史克因商業行賄被判罰金30億元,這是迄今為止中國對外企違法經營開出的最大罰單。
此前8月,中國國家發改委宣佈,對日本住友等八家汽車零部件企業價格壟斷行為處罰8億多元人民幣,對日本精工等四家軸承企業價格壟斷行為依法處罰4億多元。
同樣在今年8月,廈門中級人民法院作出一審判決,以故意殺人罪判處一名德國人死刑。上海一中院公開審理首例外國人非法獲取中國公民個人資訊案,一名英國籍男子及其美國籍妻子被判刑。
在更早一些的2009年12月,英國公民阿克毛因走私毒品數量巨大,在新疆烏魯木齊市被注射執行死刑。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被判處並執行死刑的首位歐洲公民。
中國近年來依法查處的一批外企壟斷、商業賄賂案,是中國政府轉變職能、加強市場監管的重要舉措,目的是營造更加國際化、法治化的開放公平的商業環境。
國家行政學院法學部副教授張凝指出,加強涉外法律工作也必將沿著這個方嚮往前發展。
“中國市場潛力巨大,許多跨國公司會選擇留下,當然,你需要全面檢視和遵守日益完善的中國商業秩序和法律規範。”一位不願提及姓名的外商説。
中國商務部數據顯示,中國引進外資仍保持增長態勢,2014年上半年,外商投資新設立企業10973家,增長3.2%;實際使用外資金額633.3億美元,增長2.2%。
北京市外國專家局的數據也顯示,近年來移居北京的外國人數量每年增長大約5%。
一些外媒抱怨,外國公民和企業在華遭受不公平待遇,一部分中國人對外國公民和企業抱有歧視甚至仇視的態度;還有輿論認為,中國一些人依舊將外國人高看一等,覺得“外國的月亮比中國圓”,崇洋媚外現象在華並不罕見。
張凝指出,涉外法律的規範和完善,一個大方向就是讓外國人在華享受平等待遇,既不被俯視,也不被仰視,而是一種平視的態度。中國將通過完善涉外法律,讓外國人在中國既待得安心,又不敢胡作非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