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影評人:請為國産電影把好脈

時間:2013-07-01 13:33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日前,在第66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週邊單元“國際影評人周”中的“France 4 Visionary Award”獎評審名單裏,中國影評人magasa(原名駱晉)入選其中,這是世界大型電影節評審團第一次有中國影評人參與,實現了這個領域華語勢力“零的突破”。

  隨著華語電影不斷崛起,與之緊密相關的影評人群體也在努力實現著突圍。雖然飽受爭議,卻是電影業發展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目前中國影評人群體生存現狀如何?網際網路時代人人都是影評人嗎?獨立影評人又該怎樣讓電影得以回歸呢?筆者帶著這些問題採訪了一些影評人和業內專家。

  影評是不是拉動票房的最強音?

  有著美國“第一影評人”之稱的羅傑伊伯特,他筆下的影評在保持趣味性的同時堅守客觀性和專業性,其寫作風格建立了整個影評行業的職業標準,他的評論甚至能夠直接影響一部影片的票房。所以,在美國有這樣一種説法——“羅傑就是電影”。

  在中國內地,影片上映前,也會有影片的宣發行銷人員邀請影評人觀看,並藉以在新媒體和傳統媒體上進行各種形式的推介。

  據《新京報》等媒體報道,magasa今年32歲,是一位對電影有著濃厚興趣,經常在網路撰寫電影評論、電影史研究文章的網友,也就是撰寫影評的自由撰稿人,寫影評並不是他的主要謀生手段。因為對電影的專注和熱愛,從2005年開始,magasa聯合大旗虎皮、木衛二等人創立了電影群體部落格“moviegoer”,憑藉專業嚴肅的評論視角和深度活躍的討論氛圍,沒過多久,moviegoer就成為了內地民間最具影響力的電影部落格。

  實際上,電影票房真的可以任由影評打扮嗎?“影評和票房有小部分聯繫而非必然聯繫,票房跟影評的數量有關係。”影評人陶欣煦認為。而清華大學教授、中國電影家協會理論委員會主任尹鴻認為,“對偏藝術類的電影,影評可能影響會明顯一些。大規模的商業電影,它商業推廣的氣勢可能壓倒了專業影評人,而且很快就會由老百姓的口碑影響到觀影,影評人的作用會相對有限,更多的是市場和口碑在那兒發揮作用。”陶欣煦通過舉例來説明影評人的整體影響力很小,“50個影評人寫再多,可能也不如姚晨在微博上發一條‘狀態’的影響力大。”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