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怪現狀:觀眾選擇,你奈我何?

時間:2013-06-14 14:15   來源:新京報

  在現階段的市場環境下,觀眾並非沒有品位,也並非沒有判斷力,只是他們更加依賴電影能夠産生的娛樂效果。 

  一路斬獲包括韓國釜山影展、臺灣金馬獎等14個海內外電影獎項的臺灣電影《逆光飛翔》排片只有2%,票房更是慘不忍睹,以至於出品人王家衛都忍不住公開呼籲“抓緊時間,來看啊”。而同期上映的《富春山居圖》惡評如潮,票房卻逼近兩億。口碑和票房到底有沒有關係,觀眾又應該去支援什麼樣的電影呢? 

  雖然這兩件事搭在一起,讓人感覺悲哀,但我們不應該過分指責觀眾的選擇,畢竟人家自己拿錢看電影。這種選擇本身實在是一件有趣的事情。雖然在美國,票房排行榜上的電影也不乏爛片,觀眾也不會為這種毫無優點的影片買單;相應的,影院也會減少這些影片的排片。不過在我們這裡一部電影的票房可以絲毫不遵守這個規律。我們可以把這種現象歸結到“口紅效應”,但另一方面,似乎觀眾的心理上對電影本身就有著一種荒誕的訴求。 

  通常來説,“口紅效應”指的是在整體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一些廉價的非必需品反而有很好的銷路。在許多傳統行業趨冷之時,觀眾寄希望於電影,並且願意為此買單也就不足為奇。“口紅效應”為文化産品創造了機遇,也自然就有不少渾水摸魚之徒,想趁著市場泡沫利用電影賺上一筆。明星可以讓人看到娛樂精神,甚至看到幻想的希望,於是應運而生的,也就出現了諸如《富春山居圖》這種被吐槽無數,但可以帶來娛樂效果的影片。可以説,在現階段的市場環境下,觀眾並非沒有品位,也並非沒有判斷力,只是他們更加依賴電影能夠産生的娛樂效果。這種效果顯然不是《逆光飛翔》這類影片可以提供的。 

  正是因為不同的電影可以提供觀眾不同的感受,使得觀眾逐漸形成一種近乎荒誕的心理訴求。用拉康的觀點來説,電影是觀眾的一面鏡子,最大的作用就是用來反射觀眾的生活。觀眾當然會承認,能夠完全反射自己生活的鏡子是乾淨的,但這種心理,目前來説很難形成消費習慣。當觀眾走進電影院,試圖用消費的方式來解決自己的精神需求,那麼他們可能更願意看到的是一些虛幻的,與生活毫無關聯的事物,儘管那可能是公認的壞産品。這就是為什麼,一面鏡子始終只是生活用品,但哈哈鏡卻可以成為一種娛樂消費。這看似荒誕,但卻是大多數中國觀眾的心理構成。當然,任何地方都會有這種扭曲世界的劣質電影。 

  這又回到那個老生常談的話題,究竟誰有責任給好電影生存空間?我們一直強調用市場來檢驗電影,但電影是産品的同時也存在文化屬性。因為一部並不賣座,忍受市場擠壓的好電影,就有許多人在公眾平臺上做自發宣傳,成效有多大?不難預計。《逆光飛翔》寥寥無幾的排片和《富春山居圖》形成明顯對比,這在某種角度,也給出了另一個答案,並不是觀眾來選擇支援哪些影片,而是大多數觀眾只能被迫接受一種選擇。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説,“口紅效應”和中國式的“鏡像理論”帶來的都只是一些無奈的歡愉。(王沐)

編輯:張禦舲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