販嬰醫生“找熟人下手”的多重迷失

時間:2013-08-09 10:38   來源:中國青年網

  陜西富平縣的“拐賣嬰兒案件”,又有了新的進展。記者調查發現,在富平縣警方確認的10來起報案中,嬰兒涉嫌被販賣的人家,多與張淑俠是同學、同村關係,處於交織著農村的“熟人”關係網中。而在醫院,由於張淑俠身為中層領導和業務骨幹,似乎也很少能受到同事的監督。(8月8日《新京報》)

  中國歷來是一個人情社會和關係社會,不論是血緣上的親戚,還是地緣上的老鄉和同學,抑或是業緣上的同行,熟人之間通常蘊藏著無窮無盡的潛力和能量。有了熟人,辦得了的事情往往事半功倍,辦不了的事情也會峰迴路轉。熟人猶如一粒“定心丸”,意味著情感上的認同和心理上的信任。

  瞞天過海的嬰兒拐賣之所以屢屢得手,首先在於産科醫生張淑俠嫺熟且充分地利用了熟人之間的社會信任。初中同學兼同桌也好,“好姐妹”的堂弟也罷,都將張淑俠當成“有身份”、“有面子”的人。在熟人情結的裹挾下,缺乏風險防範意識的鄉親們,往往對張淑俠所編織的謊言與騙局缺乏應有的警惕。

  “熟人”也是一把雙刃劍,在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有可能帶來利益損失和情感傷害。這一次,“找熟人下手”以一種極端的方式呈現出來,將罪惡的魔掌伸向那些無辜的孩子。這些新生兒稚嫩的雙眼尚未看清這個世界,就要面臨著骨肉分離的傷痛卻又無法言説,多麼讓人揪心啊。

  當熟人成為一個可被利用的工具,“找熟人下手”就成為牟取不法私利的手段,這無疑是一種多種迷失。從法律上看,拐賣嬰兒嚴重損害了婦女兒童的合法權益,理應受到法律的規訓和懲罰;從道德倫理上説,“熟人傷害”不僅逾越了社會底線,切割了情感鏈條,也加劇了社會信任的流失;從社會管理上講,拐賣新生兒暴露了未成年人保護和醫療監管上的諸多問題。

  如果説“熟人”讓新生兒的親人麻痹大意、放鬆警惕的話,“不敢言説”的同事、“不曾發現”的管理者,是否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失范行為的升級?不論是定期抽查病例,還是産科、兒科醫生的權責分工,抑或是值班醫生簽字規則,這些已“有”的制度沒有發揮醫療監督應有的效力,最終導致悲劇的上演。

  所幸法網恢恢、疏而不漏,拐賣嬰兒案件的主角被吊銷了執業醫師資格,即將接受法律的懲處。在作惡者狂歡、圍觀者繞行的時候,法律一如既往地亮出了“正義之劍”。透過“找熟人下手”這面鏡子,我們也需要在反思中前行:提高老百姓的風險防範意識,加強醫療監管,已經成為迫在眉睫的議題。

編輯:顧文婧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