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上的民居反對“被上樓”

時間:2013-04-09 14:02   來源:中國青年報

  市郊耕地上的房屋鱗次櫛比,那裏雞鳴狗叫,已成一個個新村落。在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城南,僅僅一兩年間,耕地上就“冒”出大片民居,與溫室大棚相間而立。因為宅基地被徵收,出於“不能扛著鋤頭上樓”的考慮,以及對政府不兌現補償款的不滿,當地一些農民放棄搬到1:1置換的回遷樓,而是在自家耕地上建起了新房。(《中國青年報》4月8日)

  與時下有些新農村規劃的刻板、僵硬、千篇一律相比,齊齊哈爾“耕地新村”裏的景象,更符合國人心中的田園想像。雞鳴于塒,犬吠相聞,推門可見大棚,閉戶盡享天倫。無論從情致,還是從生活的便利程度上看,都遠勝於那些住宅小區,遠勝“被上樓”。這樣的“新村”,先不論其違章與否,至少應該能滿足農民的需要。

  通過集中使用農民的宅基地,建起統一的居住小區,讓農民能夠有一個條件更好的居住環境,並享受相對更完善的公共服務,等等,這樣的做法本身並沒有錯,這也是時下各地方興未艾的城鎮化的一個目標。不過,要實現正確的目標,還需要合適的路徑,不能罔顧農民的現實訴求,而強拉硬拽把他們集中到統一的小區樓房裏。

  齊齊哈爾城南這些村莊的農民,家家戶戶都經營著費時費力的溫室大棚,這些大棚隨時需要料理,生産工具既多且雜,如果硬將他們驅趕到漂亮的單元樓上去,無視這些可能瑣碎、卻具體的問題,反而會給農民們的生活帶來新的麻煩。當地政府強行徵收他們的宅基地,要求他們全部上樓,無疑是“一刀切”的粗暴簡單思維所致。

  面對“被上樓”的處境,農民自發地選擇與大棚在一起,在農田裏建起房舍,並相沿相習,逐步蔓延,形成村莊的模樣,實在是不得已的舉動。這一村落的形成,或可視為對“被上樓”行政命令的一個反諷。

  撇開“違章”不談,從這一事例也可看出,農民中間其實蘊藏著巨大的主動性和創造力。他們適應環境、解開死結、打開局面的能力令人驚訝。地方政府在推動城鎮化的過程中,確實不能忽視這個主要的群體,如果能夠認真聽取民眾的意見,體察民眾的疾苦,多一點尊重民眾的意願,則有利於城鎮化的順利進行。

  什麼叫“順勢而為”?這裡所言的“勢”,就包括民眾的真實訴求。捕捉這樣的“勢”,順應這樣的“勢”,對於政府與官員而言並不難。只要真正做到實事求是,以人為本,並不存在利益衝突和博弈。而要説難,則有一些“難言之隱”:在一些地方政府打著的公共利益的旗幟下,藏著的是他們的利益衝動,把城鎮化當作剝奪農民土地、獲得高額地租的一次良機。

  城鎮化固然可能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潛在機會,但是,這些利好不會自行到來,更不能建立在對農民現實利益的忽視甚至剝奪之上。當相關的土地政策、經濟發展方式、就業、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的供給無法跟上時,僅為農民提供單元小房,顯然不夠。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