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那麼一個人,長跪在長春火車站廣場,一個小時後被民警帶走。他又輾轉到文化廣場下跪,後來再次被警方阻攔。“我説了永遠無法原諒自己的一段話。飽受心靈煎熬。”此人這樣懺悔,是因為當整個長春、整個中國都在為小皓博擔心、祈福的時候,他以一個“網路推手”的經驗,斷言“長春尋車尋嬰兒是拿生命的尊嚴挑戰公眾情感底線的炒作”,是一次徹底的假新聞,是媒體欺騙了公眾的善良。他甚至還提醒同行説,“炒作也是要有底線的”。
你有一顆怎樣的心,就會看見一個怎樣的自己,一個怎樣的社會。
對於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皇帝究竟如何評價,自秦亡後直到今天,仍然是一個眾説紛紜的問題。李贄盛讚他為“千古一帝”,李自歌頌他的統一大業“秦主掃六合,虎視何雄哉”。賈誼咒罵他“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陳登原斥責説“始皇剛毅戾深,樂以刑殺為威,專任獄吏而親幸之,海內愁困無聊”。是英主還是暴君,史官的記載各有局限,無從妄斷。
你站在怎樣的立場,就會看見一個怎樣的君王,一段怎樣的歷史。
李安在那部關於孟加拉虎的曆險故事裏,把第一個故事描繪得極為精美,對第二個故事卻吝嗇到一個鏡頭都沒有,對第三個故事甚至只肯用隱喻來承載。他把現實包裹在美好的糖衣之內,然後遞給大家。作家和保險公司相信了第二個故事,派本人選擇的是第一個。至於觀眾願意剝開幾層糖紙,則完全取決於我們自己。
你是一個怎樣的人,就會看見一個怎樣的故事,一方怎樣的世界。
我們曾經對一切都充滿信任,對報紙報道、對教科書、對英模事跡,等等。盲信自然不可取,但我們現在卻走向了另一個極端,似乎什麼都不信——不相信地方政府的表態,不相信媒體的報道,更不相信人性的單純善良。“胡説”“貪官”“炒作”“造假”,網路的低門檻和匿名讓懷疑的表達變得非常隨意、輕率和不負責任。“敢於質疑一切”,漸漸發展成為一種大眾狂歡的方式,無須實證和理性。這讓人覺得惶恐和哀傷。
許多人曾為小皓博的生命努力過,雖然我們最終難過地等到了最不願意聽到的噩耗。那晚,更多人聚在一起,為這個只在這個世界生活了兩個月的孩子點起蠟燭。盼望這微微的光芒,能讓更多人相信,這個世界還有明亮和溫暖。(孫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