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浙江省工商聯副主席、富通集團董事長王建沂説,“當前,我國城市化進程的飛速發展,對我國城市管理的水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快速推進,在我國的城市管理中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如城市建設速度與城市管理水準之間存在的差距;城市發展與社會穩定之間的矛盾;公眾對城市管理者缺乏客觀的判斷和評價等。
在城市管理中對小販的管理特別考驗人。因為過分照顧行人自由行路權,或者出於城市美學的需要,而去限制、剝奪小販謀取基本生活費用的權利,就容易導致管理與被管理者的對立與摩擦,使得在管理過程中經常“擦槍走火”,甚至充滿暴力——既有執法一方的暴力失控,也有被執法一方的暴力對抗。
即使管理部門存在大量“臨時工”,其與小販之間的衝突也往往被符號化成官民衝突,而使得整個管理團隊陷入極其負面的公眾評價中,成為被社會嘲諷、譏誚的對象。
印度也曾通過各種方式限制街頭小販,結果被小販們告上法庭,經過4個月的鬥爭後,印度最高法院于2010年10月作出裁決,小販勝訴。判決書指出:和行人的自由行路權一樣,街頭攤販的謀生權利同樣需要保障。政府需要保障兩者間的平衡……而只有在法律的框架下,通過合理的規範,才能使這兩種相互衝突的權利達成平衡。“不能因為路邊攤販貧窮、無組織,就讓他們應該享有的基本權利處於混亂狀態,更不能用不斷變化的行政規劃決定他們的基本權利”。
“合理的規範”讓兩種相互衝突的權利達成平衡,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謂的“合理”,在我看來,首先是小販的合法權利要得到確認。對私權力來説,“法無禁止即為可”——法律沒有禁止公民去做什麼,即可認為法律是允許他們做的,小販也是如此,只要其所經營的物品不違法,即使是無證也不能視作違法;二是管理者對小販要有貼心的、合理的安排,而不是一廂情願式的“照顧”。譬如入室經營,被不少城市所採用,亦被視作關心之舉,可誰又問過他們,這是不是他們心目中理想的模式?或許,對於小攤小販來説,規模化、集約式的室內經營並非是最佳選擇。
太陽比寒風更容易讓人脫衣。溫情往往比強力更具讓人服從的力量,小販管理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