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監督權力一樣監督慈善

時間:2012-12-18 14:44   來源:人民網

  12月13日下午3點,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簡稱“兒慈會”)表示將公佈68頁的銀行對賬詳單以證清白。當天晚上6點,卻突然對媒體稱,當天不公佈對帳單,也沒給出公佈的時間表。17日,《新京報》報道,參與中華兒慈會賬目審計的中立誠會計師事務所稱兒慈會賬目混亂但未發現洗錢,2011年度用於理財的滾動累計投入5.25億元,而非4.75億元,期末還有6500萬元處於理財投資狀態。

  此前,兒慈會針對質疑放公眾的鴿子,説是對帳單頁數不少,數據繁多,且都是專業財務數字,即便公開了公眾也不易看懂。現在公眾才終於明白其不敢公開的原因,是兒慈會2011全年捐款收入8200萬元,竟違規未經理事會決議,用6500萬元投資理財。兒慈會像很多慈善機構一樣,經不起質疑,而且還食言,其公信力碎了一地,這要感謝網路揭黑人周筱赟,他又一次把大家引入了對慈善的監督。

  不拿這些錢去救助需要幫助的孩子,反而去搞理財、去賺錢,還要找公眾不易看懂來回避監督,這都是不對的。因為行善存在“委託代理”的關係,捐贈者是委託人,慈善機構是代理人,代理人必須按照委託人的意願行事,將捐贈者的善款、物資準確遞送到被資助者手上,並及時向委託人交待辦理情況。這就如同權力運作過程中存在“委託代理”一樣,人民是委託人,政府是代理人,代理人民賦予的權力去提供公共服務。慈善機構不是善款的所有者,一如政府不是權力的所有者,但慈善機構是善款的掌握者,如果不受監督,就有可能以權謀私,據為己有。因此,必須要像監督權力一樣監督慈善。

  公眾對權力的監督意識越來越清晰強烈,但曾經一度對慈善的監督缺乏意識。原因大約是,我們可能要天天和權力打交道,但一年未必有幾次做慈善或捐款,我們會非常在意政府資訊是否公開,權力運作是否透明,公務人員是否稱職,卻未必很在意一個慈善機構的資訊是否公開,運作是否透明,工作人員是否盡心盡職。也正是人們對慈善有一點“隔”,我們常見的情形是,多數人不會刻意去關心自己捐的衣物是不是真正交到了寒冷中的人手裏,自己捐的錢讓多少失學兒童重返校園等等,他們對慈善缺乏精準投放和效率概念,也很少做事後評估,聽任慈善代理人的説辭。

  目前,慈善事業問題重重,制度建設滯後,涉及慈善方面只有公益事業捐贈法、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基金會管理條例等三部法規,不能滿足慈善事業的發展需要;慈善機構管理混亂,按照捐贈法規定,“慈善機構的運作成本應與善款分開,”但是慈善組織人員的工資和行政支出在善款中支付卻是常例;資訊則往往讓人霧裏看花。權威統計顯示,在我國2000多家慈善基金會中,有公共網站的不到25%,每週更新資訊的不到5%。這兩年,人們稍微把目光投注到這一事業上就發現了太多亂象,接二連三暴露出來的慈善醜聞是長期缺乏有效監督的後果。

  本來慈善組織應是非營利性組織,但在一些人手裏變成了賺錢的工具,完全違背了慈善組織的基本定義。在公眾沒有大規模關注和監督慈善機構時,就出現了不少企業或企業家為捐款的賬目問題跟慈善機構“掐”起來的事情。種種弊病的存在,才會讓中國首善曹德旺在2011年向西部五省捐款時提出苛刻要求,被稱為“史上最苛刻捐款”。曹德旺認為,兩億元善款的運營成本200萬元就夠了,慈善機構提出要2000萬元,結果慈善機構拿200萬元也做成了,如此大的伸縮空間,讓人懷疑是不是把慈善機構做成了營利組織。

  政府是用別人的權替別人辦事,慈善機構是用別人的錢替別人辦事,但又都不可避免地會想方設法把手裏的權力、金錢變成自己的,這是人性貪婪決定的。克服的辦法有兩條:一是形成代理人競爭機制;二是對代理人嚴加監督。兩者結合才能獎優汰劣,讓代理人減少浪費,提高效率,不敢貪腐,始終如一地忠實執行委託人的意願。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