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工人日報》報道“我們發出去1000多份邀請函,卻沒有一家企業或者個人肯回應我們。”記者從貴州省教育廳下屬分支機構貴州省教育發展基金會了解到,自2011年6月30日成立以來,該基金遭遇“零捐助”尷尬,發出千余封邀請函無一回應。省教育發展基金會秘書長周憶江表示,希望社會公眾不要對公益慈善機構“一棒子打死”,多伸出援助之手,以愛心為貧困學子撐起一片藍天。(10月21日瀟湘晨報)
周會長的“希望”不過是單相思而已,要想走出“零捐助”的陰影,光靠是“希望”是不夠的,必須有具體的“行動”重新樹立起公益慈善機構的形象。
筆者認為,遭遇“零捐助,莫怪公眾冷,而應該反思自己。周憶江説,“以前,企業和公眾都很熱心各類公益慈善活動,都主動找到府來。可自從經歷''郭美美事件''後,公益慈善機構的公信力遭到了質疑。”其實,這不僅是一個“郭美美事件”造成的,而是長期以來,公益慈善機構的諸多弊端造成的,“郭美美事件”不過是一個爆發而已,要想讓公眾重新樹立起對公益慈善機構的欣喜,必須從改革公益慈善機構自身的工作機制開始。
比如,建立捐助者代表監督委員會,監督公益慈善機構的具體運作;比如,建立公益慈善機構公開透明的機制,對公民作出具體承諾;比如打造公益慈善平民文化,加大宣傳力度;比如,建立公益慈善機構工作人員自律制度;比如,我們可以建立捐助者與被捐助者的一對一對話制度;比如我們建立捐助資金的詳細走向路線圖制度;等等,總之,公益慈善機構只有以自己的具體實際行動,才能贏得公眾對公益慈善的信任,才能避免“郭美美事件”造成的惡劣影響。
“零捐助”現象的根本原因不是公眾冷,而是我們的公益慈善機構本身還沒有真正熱起來,只有公益慈善機構自身先陽光,先溫暖,先熱起來,才能溫暖公眾,才能陽光公眾,才能讓公眾也熱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