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鬧的七夕節 冷清的傳統文化

時間:2012-08-23 14:32   來源:光明日報

  8月23日是中國傳統節日七夕節。因為七夕節與牛郎織女的傳説相關,所以常常被人們稱為“中國的情人節”,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七夕”近年來變得尤其熱鬧。

  作為“情人節”,七夕節逐漸喪失了傳統味道,被賦予了“洋”內涵。尤其是近年來,商家的相關活動排山倒海,更將“中國的情人節”的意蘊推向了極致,相親派對、求婚儀式和商家促銷成了這個節日裏最常見的景象。七夕節被簡化為情人節,日漸熱鬧,而原汁原味的穿針乞巧、喜蛛應巧、投針驗巧、拜織女、拜魁星、吃巧果、七姐誕等七夕習俗卻日漸式微。

  七夕節遭遇“洋解讀”,是傳統節日內涵流失的縮影。顯然,全球化在增強各民族對話和交流能力、促進文化融合的同時,也在不斷侵蝕著民族文化的領地,文化的多樣性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威脅。恰如亨廷頓指出的:“90年代爆發了全球的認同危機,幾乎在每一個地方,人們都在問‘我是誰?’‘我們屬於哪兒?’以及‘誰跟我們不是一夥?’等。”國人在自覺和不自覺中迎合著西方標準、西方價值,對於表達著“國際化”的文化活動、文化項目更為青睞,無形中加劇了傳統習俗內涵的曖昧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説,傳統節日遭遇式微的尷尬,與其活動形式日益趨向簡單同質不無關係。

  人類文化發展的歷史證明,一個民族要想在發展上生生不息,首先必須充分繼承和發揚本民族文化的精髓。失去了文化傳統,意味著民族的發展失去了文化根基,失去了獨立身份。從20世紀下半葉以來,物質的和非物質的文化遺産日益為各民族所重視,搶救和保護文化遺産,繼承和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成為各國人民的共識。可以説,文化遺産的保護已成為民族發展的重要命題。

  七夕節有著幾千年的文化傳統,滲透著豐富的民俗、文學、美術、戲曲等方面的精神內涵,理應得到很好的保護。因此,對於像“七夕”這樣的民族傳統節日,我們現在首先要做的,恐怕不是單純地在原則上進行爭論和呼籲,而是真正地傳承傳統,實實在在地過節,而且過出“中國味道”。留住民族傳統文化的根,讓傳統節日煥發生機,既要充分認識到節日的真正內涵,更要充分拓展傳統節日的活動形式,避免陷入“熱鬧的七夕節,冷清的傳統文化”的怪圈,破除傳統節日目前尷尬的處境。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