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至,節味濃,花店擁擠,婚姻登記處排長隊。傳情的、定情的,紛紛前來“祈情”,傳統的節日慢慢演變成了“中國情人節”。而網友則唱起反調,提出今年“不過七夕”,並總結出不過“七夕”的“七大理由”,其中包括牛郎織女是夫妻而非“情人”,淒美鵲橋會不是良辰吉日等等(8月5日《北京晨報》)
“七夕”逐漸脫中入洋,成為西方情人節的姊妹節,對此有人追捧,有人抵制,然而不管怎樣,又一年“七夕”來了。正所謂:你見,或者不待見,它就在那裏,不來不去;你過,或者不過,總有人追捧,不離不棄。既如此,何不把心態放平一些,何必在別人兩情相悅,舉杯相慶之時,又是抵制,又是呼籲的,把自己搞的虛火上升,面紅耳赤。
近年來,洋節大舉“入侵”,什麼情人節、耶誕節、愚人節,一個個被越炒越熱,示愛的、狂歡的、惡搞的,國人醉心洋節,樂此不疲。對此,有人驚呼“狼來了”!擔心洋節熱會令傳統節日變冷,直言這是西方文化的變相入侵。要我説,莫恐慌,莫徬徨,試問一下,狂歡的人群中有幾人真正明白洋節的含義?管他丘比特是誰家小孩,管他聖誕老人是哪家老頭,找個理由一起HAPPY而已。
再説了把“七夕”説成“中國情人節”,也不是牽強附會,生拉硬扯,這也是對傳統的紀念與發揚。每逢“七夕”,人們首先都會想起那個淒美的愛情故事,想到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情景。一個是上天仙子,一個是凡間農戶,不求門當戶對,不為名和利,如此純粹的愛情難道不應該被紀念?一條天河阻伉儷,一年一面訴相思,穿越時空,相隨相伴,這樣執著的愛情難道不應該被銘記?
當然,“七夕”變得情意綿綿與精明商家的推波助瀾也有直接的關係。剛進農曆七月門,各大商場就開始打出“甜蜜牌”。用強大的宣傳攻勢把“你的心,他的心,串一個同心園”,目的只有一個——把“你的錢,他的錢,串一個大錢串”。對此,不妨抱以寬容的態度,這最起碼説明我們的生活水準提高了,有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休閒娛樂。過去連肚子都填不飽,誰有那個閒心去追捧風花雪月,沉迷陽春白雪。
管它冷嘲熱炒,我輩久經忽悠之人何不“難得糊塗”一把:趁著“七夕”,借此“中國情人節”,追我所想,愛我所愛,與自己的“情人”浪漫一回,攜手一生。
最後,送上宋代詞人秦觀的一首《鵲橋仙》為“七夕”添色:“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台灣網網友:于靜)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