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漢睡橋下影響市容,廣州澆築水泥錐對付?近日網友的這則爆料引起熱議。經證實,廣州白雲、天河確有多處天橋和高架橋底澆築了水泥錐,卻沒有單位站出來認領。街坊稱,這些地方曾流浪漢聚集,自打有了水泥錐,流浪漢被迫遷走了。市民對橋底澆築水泥錐,褒貶不一。(見7月3日《南方都市報》)
水泥地上密密麻麻的水泥尖錐,遠遠望去,猶如一排排讓人不寒而慄的矛尖,醜陋無比。在大講城市形象的今天,為何還能容忍如此的醜陋?在“雨浸街”的時節,這是否也是一種安全隱患?傷到人又由誰來賠償?如此煞費苦心地在天橋下佈滿水泥錐,看來當事方並沒考慮城市的美觀與交通安全,可能的理由是因“流浪漢影響市容”而驅逐流浪漢。
就算流浪漢影響市容,這些水泥錐難道不更影響市容嗎?為何城市管理者能夠接受水泥錐的醜陋,卻不能容忍流浪漢在天橋下休息?此前《南方日報》的一則消息曾引發輿論質疑——深圳羅湖出臺市容環境量化考核指標,規定街頭若出現乞討流浪人員,將扣除城管考核分數。現在看來,驅逐流浪乞討人員,並非個案。
某種意義上,天橋下的水泥錐是對城市文明的羞辱,尖利而無情地刺向一座現代都市本該有的人性與溫情。“我無權拒絕他們(流浪者)入內讀書,但您(讀者)有權選擇離開。”杭州市圖書館館長褚樹青的一則微博,曾感動過很多人。如今, 我們的城市管理者對流浪漢是不是也可以有如此的胸襟?
曾經,很多地方出臺過類似禁乞規定,主要的藉口是這些流浪乞討者都是不勞而獲的職業乞討:去銀行存錢,去飯店飽餐,在出租房居住等。的確,職業乞討的存在不能否認。然而,居住在天橋底下的,大體都是真正的流浪乞討者,城市也要想盡辦法驅逐他們嗎? 對社會中的貧困者,政府部門如不能給予幫助、接納,至少也請給他們在天橋下風餐露宿的權利。那一排排水泥錐,刺痛的不只是流浪漢的心,更是一座城市的包容與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