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名為“實習護士虐待新生嬰兒”的消息在網上傳播。博文截圖中,一隻著藍色無菌服的女子的手,讓脖子脆弱的新生兒處於危險姿勢、給嬰兒“畫臉”。該女子的微博稱“孩紙完全不反抗的麼,被貼了豬鼻紙還睡那麼香”。浙江中醫藥大學稱該校學生在醫院實習期間違反新生兒護理操作規程等,發佈違反職業道德的言論,學校對此深表歉意,已責令其停止實習並作出檢查。
實習護士對新生嬰兒行如此變態的“把玩”,還以晾曬的方式公之於眾,甚至@了眾多好友,仿佛是將這看成了如吃飯睡覺一樣的稀鬆平常之事,絲毫沒有羞恥、慚愧之意,令人瞠目。
在醫患緊張的現實下,脆弱的醫患關係已經經不起絲毫的傷害,而與之相關的新聞事件亦經不起過度發散與引申。事件塵埃即將落定之時,公眾在憤懣不安之外,更應有這樣的共識:“實習生虐嬰事件”自是偶發,我們不能因此以偏概全地詬病醫生職業倫理道德的現實狀況。事件本身亦非相關醫學院校專業教育之濫觴。
我們迫切需要觀照的,是從事任何職業者都應有一顆悲憫與良善之心,而這份善意之心,無論是在阿姨保姆那裏、還是在醫生護士那裏、抑或在學校教師那裏,都是最好的糾紛化解劑。無論有著怎樣的職業身份和社會角色,這份善意之心都是對職業對象、對週遭他人的最起碼的親善友好。在諸如虐嬰、體罰、暴力等事件之外,我們大可不必將板子打到已然千瘡百孔的職業道德身上,有沒有生而為人的至善,或許就是最貼切的解釋與答案,而出於本能的善待與關照,原本也是再簡單不過的倫常道理。
如若沒有了如此的良善之心,對醫療從業人員實行嚴格的行業準入,加強對其職業道德教育,或許只是妄談。誰能保證,手捧大摞資格證書的醫者就不會偶爾心血來潮把患者當做“玩具”?
對醫療不端行為的外部監督懲戒措施自不可少,但從醫者自身力戒浮躁、回歸良善的內在陶冶無疑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