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一間學校給學生家長髮邀請函,希望家長以贊助形式參加慈善籌款音樂會,以入場門票方式捐款。門票從100元至2000元不等,捐款越多,座位將越靠前。(5月10日《新快報》)
不可否認,這項慈善活動學校的出發點是好的——將捐得的善款幫助山區的孩子。但根據捐款數目的多少來安排座位的做法實在是不妥。筆者認為,該校按家長捐款多少排座位的做法為學生樹了一個壞榜樣。
首先,按捐款多少排座位容易助長學生盲目攀比風氣。顯然,座位的前後就代表著家長地位的高低、家庭經濟情況的好壞。所以,如果家長坐在後排,一些學生將會覺得“很沒面子”,在此心態下,他們必然會要求家長們多捐。
同時,按捐款多少排座位還會給學生留下很多不良印象。捐款多就能坐前排,就相當於坐“貴賓席”,這必然會給學生留下“有錢便是爺”、“金錢決定地位”等對金錢崇拜的思想。
其次,按捐款多少排座位的做法還是一種歧視。任何愛心捐款、慈善捐款都應是自願的,捐多捐少可根據自己的經濟情況來定。捐款有多少,但愛心無大小。然而,目前很多單位組織的捐款活動則完全變了味——限定最低標準、強捐,這讓人們的愛心很受傷!按捐款多少排座位的做法其實是對捐款少的家長的一種歧視。
最後,按捐款多少排座位使本次慈善音樂會活動性質變了味。為山區孩子籌集捐款而舉行的音樂會本是公益性的演出,然而,按捐款多少排座位無形中使得此次慈善音樂會散發著銅臭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