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晚間,央行宣佈從7月20日起全面放開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管制。細則提到,將取消金融機構貸款利率0.7倍的下限(房貸並未取消0.7倍的下限),由金融機構根據商業原則自主確定貸款利率水準。
儘管並未涉及利率市場化最為核心的存款利率,但央行此舉可稱為中國金融領域改革的里程碑事件,更重要的是,央行此次傳遞出了頗多積極的信號。在19日貸款利率市場化措施公佈的前4天,國家統計局于15日公佈了新一屆政府首份經濟“半年報”。數據顯示,上半年國內生産總值(GDP)同比增長7.6%,僅比全年經濟增長目標多出0.1個百分點。其中,第二季度同比增長7.5%,比上季回落0.2個百分點,是連續五個季度經濟增速低於8%。
事實上,經濟放緩以及這种經濟增長下行的經濟增速在國內甚至世界範圍內都引起不小震動,部分學界情緒也發生了改變,有些人,尤其是一些西方經濟學家,擔心“中國經濟硬著陸”,會出現“二次探底”。而在國家統計局數據公佈四天之後,央行以貸款利率市場化之舉措可以説有力地對以上質疑作出回應。
之所以這麼説,是因為央行關於貸款利率市場化的政策傳遞兩個重要資訊。首先,在經濟持續走弱的背景下,放開貸款利率下限的管制無疑是穩增長目的的體現,穩定了社會情緒。這展現政府在改革上的審慎路徑和漸進原則——所有的改革將在一個可控範圍內進行,努力維持經濟的平穩過渡。
而另一方面,取消貸款利率下限也同時為未來存款利率下浮埋下伏筆,利率市場化機制將擇機穩步形成。要注意的是,利率市場化是盤活資本存量的重要舉措,對於促進金融支援實體經濟發展、經濟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具有重要意義——這又展示政府調整經濟結構改革堅定不移的決心。
這兩方面看似矛盾,實際上則展現了本屆政府對經濟改革的力度和速度之準確把握。這也直接説明,中國目前的這一輪經濟放緩,不同於其他國家,它不是受到任何不可預測的外來的衝擊,而是一個政策主導的經濟放緩。這種政策主導下“主動”放緩是種“可控的挑戰”,而經濟放緩的風險也會得到進一步的化解。
實際上,一些經濟數據可以直接説明這個問題。例如尼爾森公司7月23日日發佈2013年第二季度中國消費者信心指數顯示,在經濟放緩的情況下二季度消費者資訊指數為110點較上季上升2點,與去年同比上升4點。一線城市消費者對就業預期的樂觀程度依然保持上升態勢,由58點上升至63點;個人經濟狀況的樂觀程度由74點上升至77點。
另外,中國的勞動力市場也仍然保持強勁發展。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公佈的數據顯示,對勞動力的需求仍然明顯大於供應。第二季度每100個求職者有107個工作崗位,只略低於第一季度的每100個求職者110個就業機會。這説明,中國經濟保持著旺盛的活力和強勁的增長潛力。
因而,目前的經濟增長減速更多來看是具有正面意義的。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原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余永定曾指出,一旦啟動經濟結構調整,必然會導致經濟減速。但中國經濟要想保持長久增長,必須降低投資增長速度——只有在放慢增長速度的情況下,才更利於調整結構,這也是為長期可持續增長奠定堅實基礎的唯一途徑。
現階段,中國經濟面臨著很多結構性問題,其中包括增長過分依賴投資和外部需求,收入差距過大,公共産品匱乏,以及服務業發展不足等等。此外,反腐行動和機構改革進展緩慢,也令人憂慮。這些問題長期存在,卻一直沒有得到解決,它們有可能造成通縮局面和增長中斷,並引發社會問題,成為經濟社會發展潛在的“地雷”。
而通過降低發展速度,進行溫和的經濟改革,可以將這些問題得到有效解決並向更平衡及更持續的增長轉變。比如,對於過熱的房地産市場而言,降低發展速度實際上是讓泡沫萎縮而非膨脹直至爆裂的做法,這有助於改變房地産投資佔據了太多的經濟空間的局面,抑制房價上漲勢頭並重新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
又比如,這可以促進産業轉移,促進區域發展。自改革開放之後,中國的加工製造業在沿海地區已經發展了幾十年,但這些産業一直停留在東部地區,沒有很好地實現向內地的産業轉移,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政府太偏愛這些企業了,害怕轉移過程中會降低經濟增長。而主動合理的下調經濟增長速度提供了這種機會,這對於中國區域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而最後,經濟結構調整的落腳點將回到經濟增長的方式上——刺激沉睡的消費,使中國經濟最終將形成一個以消費者引領的全新經濟。這一點,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5月已經重點指出,“要把服務業打造成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新引擎。”而現今在增長上舍量取質,這不僅涉及增長率下降,也正是朝向長期休眠的中國消費者的關鍵轉變。
可以想像,如果上述改變能得以有序而有效的推進,中國將形成能破解兩大世界難題(如何走出增長停滯的魔咒、如何跳出中等收入陷阱)的發展力量,也就是綠色經濟。而我們的經濟也將成為具有創新性、競爭性、全球性、可持續性的方向轉移,成為世界仰視的活力經濟體。這將是中國發展的福音,對於我們順利實現兩個百年奮鬥目標將起到保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