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從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應對下行壓力的有效舉措擲地有聲。圍繞穩增長話題,記者赴河北、江蘇、重慶、山東等地調查採訪過程中,看到了經濟運作中正在發生的積極變化,感受到了中國經濟增長的底氣。
這種底氣來自堅守的力量。
企業是中國經濟的細胞,是中國經濟真正的晴雨錶。在資本市場風起雲湧的當下,記者看到那麼多企業不為所動,守立在市場前沿,專注于行業自身,幾十年默默耕耘,只為把産品做到極致,為中國經濟成長傾盡全力。
記者採訪到民營企業家王敏其。他奮鬥30年,只求把紡織機械做到行業領先。王敏其對記者説:“我會讓企業轉型,但決不會轉行。”採訪小天鵝時,記者一直在發問:這樣一個知名家電品牌仍然只做洗衣機,為何不擴充全産品線?答案還是堅守,把單一産品做得出色,市場佔有率自然會不斷提升。
這般企業家精神無疑是下行壓力下保持定力的又一種注解。牢守“田地”,精耕細作,不為市場風雲所擾,不為短期危機所憂,就能為中國經濟注入源源不斷的增長動力。
這種底氣來自轉型的智慧。
走出困境,化危為機,歸根到底要靠創新,靠轉方式調結構,這已成為地方政府和企業的共識。
採訪中,記者不時為政府官員和企業家的遠見卓識所折服。在地處西部的重慶,政府在東部大規模産業轉移前就已謀劃産業佈局,企業進入時可以得到完整産業集群帶來的便利,各種投資自然紛至遝來。
採訪中,記者聽到一個個發生在企業的驚險而又精彩的故事,或是在困難時大膽投資研發,或是在景氣時急流勇退,或是在瓶頸時另辟蹊徑,每一步驚心動魄的險棋換來的都是企業的長久發展。
他們正是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動力,是推動中國經濟行穩致遠的新引擎。
這種底氣來自信心的傳遞。
採訪中,記者常常遇到這樣的場面:政府相關負責人介紹情況時,先是皺著眉頭坦陳壓力很大,但常常話鋒一轉,微笑著表示信心十足。如果把信心這個問題拋給企業家,大多也會做出肯定的回答。
信心源自信任。企業家們説,從簡政放權到破解融資難,政府為了發展實體經濟不遺餘力,企業確實得到了實惠。
河北一位從事木質繪畫裝飾行業的老闆郭漫笳説:“我們搭上了國家政策的一班班快車,從鼓勵中小企業發展到智慧財産權質押貸款,到扶持文化産業,到新三板、創新創業,再到發展跨境電商,企業在政策春風中如魚得水。”
這種底氣來自對未來的憧憬。
考察中國經濟,既要看形,更要觀勢。採訪中,一些經濟學家對記者説,按現有經濟理論和經驗,當前經濟發展中的一些問題很難解釋,但從更長週期看,大多屬於階段性現象,是中國邁向更發達經濟體的必經階段,前景光明可期。
調查採訪讓記者看到了可以保持樂觀的理由——沿著正確道路繼續走下去,準備把握時代潮流,就會有穩定的社會心理預期。我們有巨大的發展空間,有穩定的就業,有持續增長的收入,還有創新創業的熱土,只要蹚過這條河、邁過這道坎,中國經濟會走出更加穩健有力的步伐。(記者趙超、吳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