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求把握經濟失衡的尺規

時間:2011-02-22 13:28   來源:人民日報

    剛剛閉幕的二十國集團(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將全球經濟失衡問題的討論引向量化軌道。會議確立了衡量全球經濟失衡的所有指標,並提出量化評估也要兼顧各國的匯率、財政和貨幣政策。在當前各國經濟形勢和利益訴求存在明顯差異的情況下,此次會議為尋求國際合作邁出新的步伐,表明瞭與會各方對追求平衡的全球經濟復蘇的重視以及謀求國際合作的意願。

    G20設立這個量化指標,主要是為預防新的債務型危機。會議通過的量化指標主要涵蓋財政赤字和政府債務、私人儲蓄率和私人債務、貿易賬戶和凈投資收益及轉移賬戶等,這些指標均是債務方面的。之前的美國次貸危機、歐洲主權債務危機,都與這類指標狀況的惡化密切相關。而當前在主要經濟體陸續進入經濟復蘇道路之時,一些國家的債務水準尤其是主權債務水準,依然沒能得到有效抑制。全球通脹問題和匯率爭端,也都與這些指標相關聯。因此,最終對全球經濟失衡問題的矯正,單個國家的債務自律是一個首要的前提條件。

    評估全球經濟失衡,難點不僅在於度的把握,還在於具體成因的考量。事實上,一國的債務以及貿易赤字都可能兼有內因與外因。經濟失衡的背後包含著貿易失衡、貨幣體系失衡以及某些發達國家宏觀調控不當等因素。在近幾十年間形成的國際分工格局下,少數幾個量化指標還很難構成具有普適性的度量尺度。更何況,作為失衡狀態下的兩大主要陣營——發達經濟體與新興經濟體的經濟狀況和政策立場的不協調依然突出。

    不過,試圖用量化指標度量全球經濟失衡,很大程度上還是傳遞了一種積極的國際合作信號。鋻於局部經濟矛盾難以化解、矛盾激化可能導致一損俱損的局面,加強國際經濟合作的重要性早已被各國政府所認同。因此,在對話與合作的氛圍中,統一“度量衡”構成了一個重要起點。對於財政部、央行等執行部門來説,一套具有明確規則的政策框架極其重要。但建立一套什麼樣的規則體系,實現什麼樣的全球經濟平衡,是更本質性的問題,仍需在更高層面上進行深思和探討。否則,面對非常技術性的量化評估結果,不同導向的解讀很有可能將討論引向歧途。

    當前各國爭議的一個焦點在於,在參差不齊的區域經濟中,發展的包容性不足。近年來,G20曾在金融發展的包容性問題上有所建樹,即致力於讓更大範圍的社會群體享受到金融服務。在全球經濟失衡治理問題上,通過G20積極推進經濟發展的包容性,同樣值得期待。無論工具及其細則如何,這方面的實質性進展將是有效化解矛盾衝突、實現全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袁增霆)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