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副部長宮蒲光近日表示,要抓好地名文化遺産保護工作,按照中央提出的“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要求,進一步做好“鄉愁”這篇地名文化建設文章,深入開展“大洋古怪重”等地名亂象整治。
宮蒲光對於如今的地名亂象總結為“大洋古怪重”,確實十分形象。如今隨處都可看到這些“大洋古怪重”的地名,正如其所説:“有些地名動不動就是廣場、商城,但實際上廣場不廣,商城也就是一個小鋪面。在‘洋’方面,一些地方熱衷於改老地名,起一些洋氣點的地名。一些地名喜歡倣古,好像越古越有文化。有些地名則很古怪,比如,土橋和八公里路兩個合併後叫‘土八路’。重名方面,很多城市都有這種現象,一個城市裏‘新村路’就有6條。”
從本質上看,地名只是一個符號,但隨著歲月的累積和人文的浸染,地名也有了自己豐富的文化內涵。地名的故事在一代又一代人中傳承發揚,成為某一個地區人們共同的文化記憶。不得不説的是,當下的城市建設速度越來越快,不僅一批老地名在城市更新中自然而然地消失了,還有一批老地名則因為利益衝突直接改為“高大上”的新名字。有統計顯示,南京近年來已消失了近2000個老地名,蘇州也有1100多個。而為了吸引遊客,張家界還將南天一柱改名為“哈利路亞山”,也許確實引來了一些獵奇的遊人,但再過幾十年,還有人記得“哈利路亞山”的原名嗎?
老地名不僅是一個名字,它還是一份回憶,一份認同感。政府和社會都應盡最大努力,留下這份記憶。2014年,江蘇揚州將勝利巷、生産巷分別改回鹽倉巷、石秀才巷等老地名,這些曾經消失了半個多世紀的歷史地名又重新恢復。在城市的快速發展中,我們萬萬不能忘記自己是從何處來,只有把城市的記憶之根留住,城市的發展才能引起幾代人的共鳴,找回人們的歸屬感。(章門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