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出臺《河南省地名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規定,禁止使用外國人名和地名作地名。河南省法制辦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幾年來,鄭州不斷出現的“洋地名”讓人眼花繚亂,如“曼哈頓”、“威尼斯”等,對此進行明確規範,有利於加強地名管理。(見7月31日《河南商報》)
如今,許多城市的新建城區和街道,都有著西式的建築風格、寬闊筆直的大道,往往與老舊城區和街道有著不同的風貌,相應地取個洋氣的名字似乎也就順理成章。從“曼哈頓”到“威尼斯”,從“麥格理花園”到“溫莎大道”,形形色色、長長短短的譯名之下,仿佛多少烘托出了幾分氣質和高貴,彰顯出置身凡稱俗號中的卓爾不群。
可一個個不熟悉、不上口的字眼經一番排列組合,真就有那麼好的眼球效應?
許多外國人名地名,難記拗口不説,還很大程度上影響百姓的日常交通與郵件貨物往來,而這樣的現象在全國多地都不鮮見。此次河南省出臺的關於地名管理辦法的徵求意見稿,是繼老辦法實施23年之後的首次修改制定,“相見恨晚”的新辦法把使用外國人名、地名作為地名置於明令禁止之列,是對先前地名命名亂象的厘清和反思,也為加強管理、規範使用提供了政策保障,有其積極意義。
作為“本地人的臉,外地人的眼”,地名承載著一個城市的記憶,蘊含著城市歷史與特定的文化內涵,更滲透著一個城市的內在品格與特質。對於初來乍到的外鄉人,其對新城市第一印象的建構,更是離不開地名街名的參與。今天,我們的城市和街區,究竟需要怎樣的地名?膾炙人口的地名又是什麼樣?
西直門、德勝門,安定門……想必京城裏的這些地名,不少非北京人也早已熟知,依照古時的地理環境而命名,且儘量保持原樣,沿著歷史脈絡一以貫之,自然深入人心;張自忠路、趙登禹路、中山路、二七廣場、五四大街……這些以紀念歷史人物或事件而命名的馬路街道,因著名稱背後或恢宏或敬仰的事件與人物色彩,在時下都市的燈紅酒綠中依然可以歷久彌新;而“朱雀橋”、“烏衣巷”、“滄浪區”這樣傳承古典文化韻味的街區地名,亦能以討巧卻不失厚重的方式,紮根於人們對當地的情懷記憶裏;在上海、天津等戰爭年代裏曾有過租界的城市,其曾使用過的“戈登路”、“巴克斯道”等一些以侵華軍頭目命名的街道,早已被換做具有本土色彩的“和平路”等方式命名,以雪國恥。
其實,只要本著方便指認、識別、記憶的原則,地名若可以最大程度地體現與眾不同的特色韻味,或是能彰顯出個中內涵寓意,再好不過。
我們希望所生活的城市能有既優雅又有意義的地名,兼顧公眾的感受和城市地域性格這樣的地名才能真正立得住、叫得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