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速降費,會提高運營商的經營效益,可以促進消費、加快技術變革、推進創業創新,一加一減之間,帶來巨大的乘數效應
好多智慧手機用戶都有兩大困擾——電量不夠、資費太高,解決電池續航能力問題有待科技進步,減輕資費負擔則需要電信運營商合理設置收費標準。最近,一直居高不下的漫遊費就引起了社會關注。
不久前,有媒體報道,安徽合肥的胡女士出國旅遊,僅僅刷了一下微信,手機流量費就高達1.6萬多元,真可謂不折不扣的“天價”,後經協商,運營商免除了費用,但並不承認收費有問題,而是“照顧對方感受”。相比之下,浙江杭州的李女士就沒有那麼幸運,她赴德國、瑞士等國旅遊期間的高額電話帳單要全額支付,來不及説話的幾秒通話,也要支付十幾元的話費。
國際漫遊費情況特殊,出境手機話費計費體系複雜,需要國內運營商與境外運營商談判,不同的國家價格不同,對此消費者多少有點心理準備。但是,讓消費者難以理解的是,在同一運營商的同一網路內,國內通話漫遊費仍然普遍存在。實際上,國內漫遊費是我國運營商內部區域分割的歷史性産物,目前運營商已基本實現全集團整體核算成本。從技術層面來説,國內漫遊費成本已幾乎為零,並不需要比本地通話更多投入,繼續收取漫遊費,其合理性在今天需要打上問號。
爭議不少的漫遊費,只是電信領域“費高速慢”問題的一個縮影。國際電信聯盟發佈的報告顯示,中國內地的資訊和通信技術發展指數排在世界第八十六位,其中“行動通訊綜合價格分指數”排名則為世界28位。去年我國一億多人次出國旅遊,但出國通信漫遊的增長速度卻是下降的。因為網費、流量費太高,很多導遊都隨身帶一個移動無線信號發射器,既方便組織遊客,又能省錢。
降費提速,廣大消費者期盼已久,也是不降不行、不快不行的市場選擇。對運營商而言,這裡有一個如何算賬的問題。
誠然,運營商面臨著財務上的成本約束,不可能用降費的方式照顧每個用戶的感受,而且作為受到嚴格考核的央企和公開上市的股份公司,不可能回避盈利問題。但在移動互聯的大潮中,既要會算小賬,更要會算大賬。
前兩年,運營商和騰訊公司曾因微信産生齟齬,隨著流量收入佔比的提升,運營商的態度慢慢改變,其實算的就是收入結構調整的大賬。降低資費,需要運營商內部挖潛,從控製成本、技術升級、提高管理水準等方面倒逼企業進步。費用降下來,會推動流量消費的增加,實現薄利多銷,最終也會提高運營商的經營效益。從整個社會層面來看,提速降費得到落實,可以降低社會溝通成本、釋放社會活力,更可以促進消費、加快技術變革、推進創業創新。一加一減之間,可以帶來巨大的乘數效應。
統計顯示,截至2014年底,我國手機網民規模已達5.57億人,佔整體網民的比例為85.8%。應該説,抓住了手機,就抓住了移動互聯的牛鼻子。建設高速暢通、質優價廉的移動網路,讓數億部智慧手機在網路上自由穿行,是産業發展的必備一環,又何嘗不是電信運營商的良機?當下中國,“網際網路+”的發展如火如荼,企業面臨著無限商機。跳出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放下錙銖必較的小算盤,擁抱移動互聯的大格局,才能抓住機遇,打造長青基業。(聞 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