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禦性醫療”再證醫患不和無贏家

時間:2015-04-21 09:33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醫療改革離不開醫務工作者的參與,但對很多醫生來説,他們身上的白大褂已不能帶來自豪感和成就感。《醫學界》雜誌的調查顯示,85.8%的醫生表示,因擔心産生醫患糾紛,他們在行醫時採取過“防禦性醫療”,以避免醫療風險和醫療訴訟。“防禦性醫療”也稱“自衛性醫療”或“防衛性醫療”,具體表現包括:要求患者做各種不必要的化驗、檢查,回避收治高危病人,回避高危病人手術及難度較大的特殊處置,帶有推脫責任性質的轉診及會診等。(4月20日《中國青年報》)

  從“大道理”上説,即便醫患關係緊張,醫生也應本著救死扶傷的精神積極救治病患,而不應該採取消極、不負責任的“防禦性醫療”。但從人之常情的角度説,醫生也是人,同樣有趨利避害的本性,當然會擔心遭到病人及其家屬的辱罵、毆打甚至殘害,害怕挨領導批評、吃醫療官司以至於丟掉飯碗。所以,在醫患糾紛頻發、醫生動輒得咎的大環境下,很多醫生採取“防禦性醫療”,有著不得已的成分,並非不可理解。

  “防禦性醫療”的弊端是顯而易見的,比如過度檢查以及不必要的轉診、會診,加重了患者的醫療負擔,同時造成醫療資源的浪費;比如回避收治高危病人很可能造成嚴重後果,同時與醫生救死扶傷的本職相違背。更為重要的是,醫療科學的進步離不開臨床上的積極探索,當醫生忌憚醫患糾紛而畏手畏腳、如履薄冰,時刻想著怎樣規避責任而不是勇於探索更好的治療方法,將會導致臨床醫療技術裹足不前。所有這些弊端,説到底都是對患者不利。因此,“防禦性治療”揭示了一個簡單道理:醫患關係緊張沒有贏家,而最大、最終的輸家是廣大患者。

  中國醫院協會的調查報告《醫院場所暴力傷醫情況》顯示:發生醫生受傷事件的醫院,2008年佔47.7%,2012年上升為63.7%;醫務人員遭到謾罵、威脅事件,2008年平均每所醫院發生20.6次,2012年上升為27.3次。一年之中,全國六成以上的醫院發生傷醫事件;一個月之內,平均每所醫院發生兩起以上謾罵、威脅醫生事件。數字是觸目驚心的,在如此惡劣的從業環境中,要求醫務人員個個都像“白衣天使”,幾乎是一種苛求。在某種意義上,普遍存在的“防禦性醫療”給醫患關係敲響了警鐘,如果任由醫患關係惡化下去,“將來誰來為我們看病”也許真會成為一個現實問題。

  我們必須採取更有力的措施重建醫患互信、緩和醫患關係。其一,以嚴厲手段堅決打擊各種形式的“醫鬧”,維護醫務人員的人身、人格權利,尤其是,地方政府不能以維穩思維對“醫鬧”姑息遷就。其二,健全醫患糾紛解決機制,所有醫患糾紛必須通過合法途徑解決,既不能“不鬧不解決”,也不能“一鬧就讓步”,解決糾紛過程要透明,結果要公正,充分保障醫患雙方的正當權利;其三,堅持醫療公益化改革方向,讓醫院回歸公益屬性,讓醫務人員不再為“創收”所累,把心思和精力用於為病人提供更好的服務;其四,加大醫療投入,均衡醫療資源配置,推行分級診療,逐步緩解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晏揚)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