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廣州中山四路42號的廣州市圖書館舊址3月1日起正式開放為廣州少年兒童圖書館新館,成為廣州市最大的少年兒童圖書館。另悉,廣州文學藝術創作中心近日也揭牌迎客,廣州市文化館、南漢二陵博物館、廣州美術館也開始動工建設。
文化場館是推進文化産業,塑造廣州千年文脈的重要載體。各類文化場館的落成與開放,標誌著廣州文化建設有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在近幾年的文化建設中,廣州的成績有目共睹:一方面,廣州新圖書館、粵劇藝術博物館等項目順利完工;另一方面,各類城市文化主題活動如國際馬拉松賽、廣州獎、迎春花市等有聲有色,擁躉者眾。此次各類文化場館的如期推進,見證著廣州的文化建設馬不停蹄地朝前邁進。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和城市的靈魂。黨的十八大報告對文化建設提出的新要求:“文化産品更加豐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文化産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産業。”日前省委書記胡春華到廣州調研時也強調,要把歷史底蘊和文化傳承充分體現在城市建設中,把嶺南特色、中西文化交融的特點體現出來,真正把廣州建設成為一個有文化底蘊、有嶺南特色、有開放魅力的現代化大都市。
如何建設“有文化底蘊、有嶺南特色、有開放魅力的現代化大都市”?
以文化設施建設為例,廣州一方面要立足自身優勢,釀造人無我有的“廣州味道”。作為擁有2200多年建城史的歷史文化名城,廣州是嶺南文化中心地、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發祥地,也是中外文化交融交匯之地,文化資源豐富,文化底蘊深厚。保護好千年文脈,要將這份獨特的文化資源保存好、發揚好。
首當其衝的是,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保護好歷史建築,建設好文化類場館,留住“歷史的記憶”;其次是將非物質文化資源傳承好、宣傳好。各類博物館、文化館的落成,提供了一個極好的平臺,及時將非遺“請進”展館,供市民飽覽,這也是文化惠民的應有之義。
另一方面,文化設施建設要避免陷入窠臼,唱“空城計”。文化部曾發佈消息,截至2013年年底,全國縣級以上文化館、群眾藝術館數量有三千多個,文化站超過四萬個,村(社區)文化室25萬個。然而,在一些地區的文化場館裏,要麼有名無實,要麼唱著“空城計”。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文化場館的建設是一方面,後期盤活文化資源是更重要的另一方面。以廣州為例,有了豐富的文化設施後,如何讓街坊享受實惠,共用文化大餐,相關管理者須做足功課。唱好文化大戲,要讓文化布展成為百姓喜聞樂見之事,而不是年復一年地推出老舊專題,形式刻板,內容乏味,讓人唯恐避之不及。統計好入場率,檢驗文化設施的惠民成果,不失為監管良策。
總之,唱好文化大戲,文化設施的落地是一個階段性戰果,後期如何形成廣州的“文化後花園”,更值得期待。(陳小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