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旱,赤地千里。持續數月的乾旱少雨,加之持續一個月高溫炙烤,河南省禹州市萇莊鄉堂梨山村400多名村民,24小時輪流守候在一口幾近乾枯的水井旁等待取水。村民們稱急需政府送水解燃眉之急。當記者向萇莊鄉黨委副書記方方轉達棠梨山村村民的喝水需求時,方副書記卻要求記者不要錄影:“有啥咱了解,有啥咱都可以説,錄影也好、啥(採訪)也好,我想咱應該先溝通好再説。”而對送水問題,卻始終不作答,也不表態,最後乾脆開車離去。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溝通溝通幾乎成了官員的口頭禪。河南省漯河高級中學今年74人獲10分的國家二級運動員高考體育加分,佔河南全省此項加分總人數的十分之一。人數眾多以致引發公眾質疑。央視記者在採訪河南省體育局宣傳處處長時,問道:“國家二級運動員資格審查具體由誰來做?”處長被問得蒙了一下,猶豫了一會兒説:“能不能你問之前咱先溝通溝通?”而現在,人們在持續高溫炙烤的旱情現場,再度聽到了溝通溝通這個已經不再新鮮的詞。
溝通溝通,放在其他情境裏,當然是讓大家喜聞樂見的。凡事如果能夠先溝通溝通,也許彼此就多一些了解,一些戾氣就不會滋生,一些問題可以提早得到解決。可是當官員們面對記者的鏡頭或者採訪筆,從嘴裏吐出溝通溝通之時,釋放的恰恰不是溝通的誠意,而是逃避責任的狡黠,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淡漠。身為官員,接受記者採訪,通過媒體這一溝通渠道來傳遞政情資訊、與民意對話本應是一種不容推辭的義務。如果説河南的那位體育局官員説溝通溝通,是不想在沒有心理準備的情況下猝不及防地面對那些看上去頗有殺傷力的負面問題,還在民眾的理解範圍內。那在抗旱現場,當記者與鄉黨委書記狹路相逢,想替被斷水所苦的村民們問幾個問題時,還拿要先溝通好再接受採訪錄影來搪塞,這節拍實在是太不夠搖擺了。一邊是村民們望眼欲穿地等水取水,希望通過媒體的力量,引起政府的關注,一邊你還不緊不慢地要求溝通溝通,不僅僅是對記者的怠慢,更是對民眾需求的漠視。溝通溝通背後恰恰是某些通道不通。按説發生了這麼大的旱情,已經採取了什麼措施,即將採取什麼措施,都應該心裏有數了,無法馬上回答記者的問題,最後乾脆開車離去,是腦子裏真的一片空白呢,還是適應不了不經溝通就裸裎相見的採訪方式?
突發事件、突發災難總是猝不及防地襲來,在這樣的現場,記者們固然是銜枚疾進,日夜兼程地趕赴第一線,難道官員們還有優哉遊哉跟記者説溝通溝通再説的時間與空間?你能想像在地震現場,當記者採訪官員傷亡情況和救災措施時,官員説溝通溝通的場景嗎?
溝通溝通不應該成為遮羞布,更不應該成為擋箭牌,最好的溝通不是用來説,而是用來做的。(董碧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