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態優先提升潛在增長率

時間:2014-06-10 14:29   來源:廣州日報

  通過經濟與行政雙重約束,有助於地方官員放棄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以生態優先提升潛在增長率,為地方經濟找到一條良性的、可持續的發展之路。

  國家發改委環資司副司長呂文斌昨天表示,有的認為節能減排是對經濟發展“做減法”,對淘汰落後産能決心不大,有的甚至還在上一些高消耗、高排放和産能過剩項目。

  不善待環境,也別指望環境對你友好。近年來,環境污染導致的惡性事件時有所聞,即便如此,也未能讓一些地方幡然醒悟,令人嘆息。地方對淘汰落後産能決心不大,甚至還對高能耗、高排放和産能過剩項目趨之若鶩,有主觀亦有客觀原因。主觀上,源於一些人長期以來對傳統經濟發展方式的依賴,以及由此養成的偏見。譬如:發展與環保是對立關係——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是“魚”與“熊掌”,環境破壞與生態失衡是經濟發展的必要代價;發展與環保有時間先後——“先污染後治理”、“先發展後環保”是許多國家同樣走過的路;發展與環保有主次關係——現在的主要精力是發展經濟,等經濟發展起來之後,才有心思與能力去治理環境。

  客觀上,雖然“唯GDP論”已有淡出趨勢,毫無疑問,它仍然是當下一個重要的考量指標。許多人也知道生態環境的重要性,一旦為了生態環境而犧牲經濟發展速度,GDP出現滑坡,肩開工上就有壓力。不僅是GDP數字很難看,經濟增速放緩,也可能帶來一系列難以回避的現實問題。長遠利益與短期效益發生衝突,使得地方官員左右為難。

  發展到了今天,或許我們都應該想想,經濟發展的終極關懷是什麼?經濟發展以促進社會的全面進步、真正提高人民群眾生活品質為目標,而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正好與此宏旨背道而馳。如果連呼吸一口新鮮空氣、喝一口潔凈的水都不容易,經濟再繁榮、物質再豐富,其意義恐怕也要大打折扣。

  保護環境與發展經濟是不是一道非此即彼、有你無我的單選題?當然不是。出於生態環境保護需要,禁上高消耗、高排放和産能過剩項目,可能在一定時間內會對地方的GDP有一定的負作用,對社會造成一定的影響,但它卻能提升經濟的潛在增長率,因為良好的生態環境對會展配套、總部經濟、旅遊休閒、節能環保、文化創意、高端服務等等新興産業發展無疑是重大利好。許多國家的實踐也證明這一點,在經歷過生態環境遭受破壞的“陣痛”之後,重新審視産業政策,及時調整經濟發展方式。

  國務院辦公廳于4月30日就印發了《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情況考核辦法(試行)》,提出考核結果作為安排大氣污染防治專項資金、各地區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依據,未通過年度考核的地方政府及相關部門負責人還將被約談。將環境治理與專項資金撥付、幹部考評等相結合,經濟、行政手段一起上,旨在明晰責任主體,並形成有效的約束機制,這些都十分必要。通過經濟與行政雙重約束,有助於地方官員放棄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以生態優先提升潛在增長率,為地方經濟找到一條良性的、可持續的發展之路。(練洪洋)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