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上本無物,你們掃什麼?”5月8日上午,一張“信陽城管掃大街”的照片在微博上熱傳。照片中,十余名身穿制服的執法隊員,手持塑膠掃把,圍在不足20平方的人行道上打掃。眼尖的網友質疑:地上沒一點垃圾,卻有十幾個人打掃,不光姿勢彆扭,拿的掃帚也不是掃大街用的,根本是在作秀。(中原網,5月8日)
不得不説,城管在民眾眼中的固有形象確實不佳。尤其當看到一群城管圍成一圈在乾淨的街面上“打掃衛生”時,人們的反應可想而知。吐槽,無盡的吐槽。不撿垃圾只見人、擺拍痕跡嚴重、十足的作秀……類似的吐槽不絕於耳,甚至有更激進的指摘。難怪民眾不買賬,一塊不大的路面上,十余人拿著打掃室內衛生用的那種塑膠掃把在“勞動”,且地面上確實看不出有何垃圾。本就對官場作秀深惡痛絕的民眾,哪能忍受得了如此愚弄?
被指為作秀的“城管掃大街”圖片出自5月8日《信陽日報》,配發一則題為《精心組織 狠抓細節 務求實效》的新聞,第一句“隨著我市創衛工作如火如荼的開展”或許交代了“城管掃大街”的特殊背景。稿子是四平八穩的宣傳調子,首尾“戴帽穿靴”,中間是“在部署上狠抓細節”、“在落實上狠抓細節”、“在監管上狠抓細節”三小段,典型的基層官樣宣傳稿模式,圖片標明“掃大街”的是信陽市城市管理行政執法支隊。面對記者,信陽市城市管理行政執法支隊辦公室一位主任澄清照片不是擺拍,只是“選取角度不太好”,打掃了近兩個小時,並非掃了一小塊,並説可以向街面商戶求證。
這位主任説的或許是事實,我們也非常願意相信他們不是在作秀。但這“角度不太好”的照片,幹活的姿勢和使用工具的外行,尤其是十多人扎堆兒,無法不令人感到這是作秀。吐槽歸吐槽,如今,“城管掃大街”是否作秀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看待其背後所暴露出的官民關係生態,這顯然比糾纏于城管是否作秀更值得反思。
“城管掃街”之所以被民眾認為作秀,一方面是城管在民眾頭腦中欠佳印象的周延,另一方面則暴露出以城管為代表的“官”方在不容樂觀的官民關係生態中的尷尬地位,試想一下,如果把城管換做其他具有政府公職背景的工作人員,想必也難逃作秀的指摘。之前見諸媒體的諸如官員掃大街、擠公交、包餃子、整理圖書館之類的親民行為,都難逃作秀的嫌疑。這也難怪,官員既然有親民的意識,做這些事就是應該的;而這些本應“泯然眾人”的普通行為,為何卻拍成照片、寫就新聞大肆宣揚“領導體察民情”?這究竟是官員被官本位思想武裝頭腦的緣故,抑或是為配合某種具有特殊意義的活動而故作姿態?一如“城管掃大街”背後的“市創衛工作如火如荼的開展”。
應該意識到,在政治文明不斷發展的今天,公民的權利意識逐漸提升,再加上媒體內涵的深化和外延的拓展,民眾對於官方新聞不再只是單純的被動接受,而是有了質疑、反思甚至解構的意識和行動。民眾對權力逐漸摒棄了之前一味的信任乃至膜拜心理,在權利意識覺醒的基礎上逐漸對公權力有了一定的理性感知,開始懂得認知公權力的性質、來源和目的,對公權力容易出軌的特質有了逐漸增強的警覺。在權利和權力的博弈中,公民精神在增長,同時也對公權力“法無授權不可為”的行為邊界有了更強勁的監督和制約。對於無論公權力還是公民權利,這無疑都是可喜的進步。
官民關係説到底是權力與權利的關係。作為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對矛盾共同體,權力和權利之間不應是此消彼長的零和博弈,而應構建各自恪守行為邊界、互相支撐扶持的關係格局。于權力而言,應認清自身的來源、性質和目標,恪守“法無授權不可為”的邊界,為提振權利保駕護航;于權利而言,“法無禁止即可為”,在發展權利的過程中同時襄助權力“維護公共利益、增進公共福祉”之目標的實現。(淩國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