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發改委、衛計委等部門,正在研究完善公立醫院醫療服務價格形成機制。發改委官員表示,公立醫院醫療服務價格調整,要結合公立醫院改革進行,要堅持不增加患者負擔,醫保(基金)可承受,有利於體現醫務人員服務價值,有利於理順醫療服務價格結構關係,“不是所有環節價格都需要政府控制,能夠競爭的環節,應該更多發揮市場機製作用。”
公立醫院承擔著公益兜底、民生兜底的基本職責,價格調整勢必影響到“看病貴”“看病難”等民生問題。過去的改革經驗表明,所謂價格改革一般都是按“漲”字調進行,公立醫院價格調整恐怕也不會例外。雖然發改委官員表示,既要體現醫務人員服務價值,也不會增加患者負擔,但在兩者之間具體如何平衡,絕不是那麼容易就能兩全其美。
公立醫院實現“醫藥分開”,提高醫療服務價格,降低藥物銷售價格,已經提了很多年了。但是,改革成效並不理想,有些地方掛號費、手術費等是漲上去了,可藥物價格依然沒有降下來。
公立醫院改革的滯後,已經是整個醫藥體制改革中,最拖後腿的地方。理順醫療服務價格結構關係,提高優秀醫務人員工資待遇,同時形成優勝劣汰的用人機制,杜絕大處方、重復檢查等過度醫療行為,從而改善醫患關係,這是系統化的改革動作,絕不是簡單漲價就能實現。
之所以當前醫患關係趨於緊張,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醫院有創收任務,醫生收入更直接與經濟創收掛鉤,患者則成了被薅毛的羊。去年關於“俄羅斯免費醫療”的討論中,達成的基本共識是:我們對醫療衛生的公共投入太少,而且分配極不公平。新醫改幾年來,國家財政對醫療衛生投入佔財政支出的比例從4.4%提高到了5.7%。可放眼國際,醫衛投入佔財政支出的比例,美國(2000年)為20.5%,德國(1998年)為18.89%。
政府部門對於公立醫院的投入不足,這不是只靠“發揮市場機製作用”就能替代的。要提高醫務人員待遇,又要不增加患者負擔,解決的途徑之一,就應該是增加政府投入。反過來,如果是在政府投入不變的前提下,進行公立醫療服務價格調整,埋單的不是患者,又能是誰呢?再進一步説,如果沒有政府更多投入的支援,光拼醫院創收能力,醫療資源又怎麼可能實現均衡配置?
當然,公立醫院改革不應只是提高待遇,更應借鑒港式醫院經驗,形成優勝劣汰機制。“先看病後付錢”的支付寶好評差評模式,其實也可以引入到公立醫院中來。取消事業編制,不給不負責任、沒有追求的庸醫提供崗位,同時給有醫德、有醫術、有追求的醫生提供更好的福利薪酬和與國際接軌的機會,對醫務人員收回扣、拿紅包等實行一票否決地零容忍,這才是積極向上的醫療體制。
最後,無論公立醫療價格怎樣調整,事實上都與公共利益緊密相關,在程式上應該更尊重患者話語權,而不能在患者不在場的情況下,自行隨意決定價格調整方案。對水價、電價進行調整尚且要提前召開聽證會,對公立醫療價格進行調整,更不能只在事後通知患者。(舒聖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