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拉松式“惠民工程”怎麼過的審計關

時間:2014-04-01 10:24   來源:中國青年報

  “規劃週期較長、體制沒有理順、資金短缺。灃河森林公園是咸陽市從城市發展的長遠角度來考慮的,當時公園地處西安和咸陽的交接處,是一個長期的工程。”這是陜西咸陽市城市建設管理局負責人的解釋。位於咸陽的灃河森林公園經過多年建設,公園大門仍舊緊閉,而這位負責人所説的“長期工程”,竟長達七年!市民想進去看看,被公園門衛拒絕。(中廣網3月31日)

  一座公園,建了七年,看樣子離竣工還遙遙無期。門庭緊閉,生人勿近,寧可荒著廢著,也不讓市民一窺究竟。這是弄成了爛尾工程,還是有其他難言之隱?官方説法,當然比較“官方”:所謂週期較長,七年無果,建公園堪比建航母?又或者即便難度很大,哪怕建設週期長達七十年,總要有個固定週期吧。至於體制沒有理順、資金短缺的問題,又怎成了擺上臺面的理由呢?既然沒理順,早幹什麼去了?一個先後投資6000萬元的惠民工程,對西部地區來説,恐怕不算小數目,難道不應該是“先規劃後建設”、“先論證後實施”、“先預算後開工”嗎?

  惠民工程成了馬拉松工程,神龍見首不見尾。這樣的事情,當然從來不是只此一家的傳奇。據3月29日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陜西省興平市阜寨鎮的一位村民稱,“我19歲的時候這座橋就開始修了,現在我都33歲了,孩子都4歲了,橋還沒有修好。”這橋名叫“興戶渭河大橋”,是2000年興平市政府的招商引資項目。按合同規定,一年半時間建成,但由於承建企業融資出現問題,工程進度一拖再拖,最終擱置了14年。至今,當地兩個縣市的群眾來往兩地,仍得多花一個多小時,多走20公里路。往前看,去年,媒體也曝光了地跨安徽、河南兩省的方集洪河大橋,建了10年,早在2006年就完成橋身建設,至今斷頭大橋依然未通車,而兩岸居民仍舊靠擺渡過河。

  公園是投了錢的,大橋是批了地的,就這麼閒置著,于公共資源來説,無疑是巨大的浪費。財政花錢也好,政策批地也罷,民生工程頻頻爛尾,而且一拖就是好幾年、十數年,如此明目張膽的權力之殤,何至於無人問、無人管?規劃上的問題,規劃該擔責;企業的責任,法律可以開罰單……工程難以為繼,總能找到“相關責任人”。不説輿論監督,也不説沸反的民意,即便從體制內部的審計監督來説,這些馬拉松式“惠民工程”,是如何逃過專業問責的法眼的呢?

  “惠民工程”爛尾,似乎年年都在被熱議,但又年年爛在那裏。一批爛尾工程還沒收尾,新的爛尾項目又已開足馬力。説到底,無非三個原因:一是缺乏離任審計,地方領導走馬觀花,各個都要“大手筆”,另起爐灶,幹不完也能拍拍屁股走人;二是將“惠民工程”視為政績工程,只要開工率,不管性價比,大刀闊斧一陣風,不管能否撐下去;三是舉報監督機制失靈,面對明晃晃的爛尾工程上的亂作為甚至尋租貓膩,説了沒人聽、聽了沒人管,放任著權力公信的斷裂。

  年年有審計,但馬拉松式“惠民工程”年年在眼皮子底下順利過關,真相不言不語,莫非等著謠言領跑民眾對權力作為的體悟與觀感?(鄧海建)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