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央視聯合新京報等多家媒體,呼籲消除社會歧視,為“老年癡呆”正名。在昨日的新聞發佈會上,衛生部表示,老年癡呆症規範名稱是“阿爾茨海默病”,但由於這個名字相對專業,普及推廣還需要一個過渡。國內已有專業機構啟動了申請更名工作。(10月11日,《新京報》)
隨著社會進步,人文關懷逐步形成共識,越來越多的名次因含有“歧視”而為人詬病,前段時間,為“殘奧會”正名的呼聲也較為強烈。然而,換個沒有歧視的詞彙,就能消除歧視嗎?顯然不能。
之前,人們將從事性交易的女人稱為“妓女”,正名之後,這個全體被成為“失足婦女”。然而,這個詞彙所代表的事物並沒有變化,對於這類人,“歧視”依然不減。雖然為“老年癡呆”正名不能與此相提並論,但道理是相通的。
人們不會因為換了詞彙就會消除對所指事物的成見,因為“名稱”只是指代作用,將“老年癡呆”換成“阿爾茨海默病”,仍改變不了“阿爾茨海默病”指代老年智力有障礙的群體,當人們習慣了這個名稱後,隱含在名詞之後的歧視仍然難以消除。
為“老年癡呆”正名只能算是形式,雖然消除了字面上的歧視,仍難根除人們內心深處的“歧視”之惡。而深藏于內心的歧視,才是歧視存在的根源。字面歧視只是內心之惡的部分外現,倘若不消除“真菌”,而只是刮去“死皮”,深藏的歧視“牛皮蘚”才無法根治。
當然,人們能意識到名稱的歧視性,能為“老年癡呆”正名,就已經表明瞭人們在努力消除生活中存在的歧視,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要徹底消除歧視,為弱勢群體構建更加和諧幸福的環境,就需要有更多的舉措,不僅要清除歧視字眼,更要根除深藏於心的歧視心理,幫助人們和弱勢群體友好平等相處。
心中無歧視,字面的歧視就失去了生命力,就會為人們所排斥,自動消亡。如果不關注內心的歧視,只是擺弄詞彙,治標不治本,到頭來,一切都是白忙活。(歐陽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