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央視《每週品質報告》報道稱,清華大學網絡中心的專家先後對北京、四川、天津、河北、深圳等地寬頻品質進行測試,發現用戶花高價買來的高速寬頻,實際根本沒那麼快——用戶買了6兆的獨享寬頻,實際在高峰期測速才0.5兆;一些二三級寬頻運營商為牟利“一帶多賣”,承諾是獨享寬頻,實際是多人共用;某些測速軟體設計有缺陷,網速排行已成騙人道具……
資訊時代,一根網線連接千萬家。掉線、緩衝、再掉線、再緩衝……有此消費體驗者比比皆是。更可氣的是,分明坐的是老牛車,當初掏的卻是四馬拉車的票錢:他們告訴你,多掏點錢吧,多掏了就可以獨享高速通道;他們忽悠你,你用的已經很寬了,你要是不掏這個錢只能更慢。中國寬頻收費之高,在世界上遙遙領先,還要把用戶當傻子忽悠,誠可謂是可忍孰不可忍。可是,不可忍又能怎麼樣呢?
假寬頻本已不是新聞,可全民喊打了一年多,人家依然故我,所以這事兒又成了新聞。早在去年,專業的中國網際網路調查組織機構和數據平臺DCCI網際網路數據中心發佈的《中國寬頻用戶調查》報告,就揭開了絕大部分網際網路用戶用的都是“假寬頻”這一事實。記得當時,“不明真相的群眾”就火冒三丈過,網民抨擊猛烈,媒體呼籲治理,專家出謀劃策……壓力之下,運營商也曾積極表態,稱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的寬頻將即刻提速,讓大家對“窄寬頻增肥”很有期待。可風頭過後,又怎麼樣呢?感受還是那個感受,龜速還是那個龜速,收費卻沒見下降,説是“假治理”恐怕也不為過。
假寬頻的問題,遠遠沒有被放置於“可治理的平臺”之上:由於被有限幾個大電信公司壟斷經營,在國外屬於基礎公共服務的寬頻資源,可以被隨意發包給二級、三級運營商,轉售牟利層層加碼,弱勢的網路用戶沒能力用腳投票;由於政企不分的特殊地位,社會監督無從下手,民眾意見只能空轉;由於技術性較強,網速不時變化導致監測結果難以科學呈現,隱蔽性太強,民眾感受無法及時固定為經營商缺斤少兩的證據,運營商也就難以被重罰。
這些根本性的弊病不被“對症下藥”,運營商就會肆無忌憚,媒體炮轟,它不怕;網民不滿,它不怕。面對如潮質疑,不以為然,甚至用“共用是國際慣例”“監測工具很科學”等作為説辭。即便共用是慣例,打著獨享的幌子欺騙用戶出高價也是慣例嗎?寬頻速度評估、價格評估説不清道不明也是慣例嗎?如此這般的“臉皮厚,吃個夠”也是國際慣例嗎?
作為資訊時代基礎服務的寬頻網路,其運作品質,將為中國社會尤其中國經濟提供一個基本的“場域”。寬頻不寬,真相有假,對經濟社會的傷害是潛在的,也是巨大的。肥水流入弄虛作假者腰包,經濟遭遇一根網線的梗阻,億萬網民被蒙在鼓裏做冤大頭,我們豈能容忍這樣一個市場存在?而目前來看,寬頻運營如果不從公共資源服務的角度去界定,不建構起外在的嚴密監督力量,很難有一個公開公平公正的道義指向。
所以,面對假寬頻忽悠老百姓的真問題,有關部門看在眼裏,更要放在心上,用權威的手段拿出權威的事實結論,真相浮出水面的時候,治理的真招也得相應而出。否則,忽悠者還會繼續忽悠,弱勢者也將繼續弱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