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穿戴奢侈品爆出醜聞的官員越來越多。北京市紀律檢查委員會一位紀檢幹部稱,近幾年,已經開始組織紀檢幹部學習一些關於藝術品和奢侈品的知識,“以前出現過這樣的情況,要不是受賄人自己交代,我們很多紀檢幹部可能並不知道一副眼鏡架也有幾百萬元的。”(9月18日《都市快報》)
有人説,中國已經進入“扒糞時代”。在微博等自媒體工具的快速傳播下,官員的一言一行乃至衣飾穿戴都不可避免地暴曬于公眾視野,由此帶來多種新型的監督官員方式,“奢侈品反腐”便是其中之一。抽著九五之尊香煙的周久耕,穿著菲拉格慕皮鞋的“名鞋哥”廖維忠,都是因穿戴奢侈品而被扒糞的對象。
如今紀檢部門也開始修行“鑒寶”知識,可以認為是新形勢下的工作拓展,有其積極意義。然而,這裡存在一個悖論。扒糞本身是種不正常的亂象,有誤打誤撞和胡亂開炮的特點,是偏離正常監督大道的旁門左道,而這種旁門左道的成因則是正常監督大道的不暢,是為“大道不暢,小道必猖”。如果權力得到有效制約,如果紀檢監督部門的效能得以充分發揮,人們何須緊盯著官員的服飾不放。現在,掌管監督大道的機構掉過頭來修習旁門左道,不免有些諷刺意味。
何況,就算成功扒糞,也不意味著成功反腐。大致梳理一下,近年曾引起較大轟動的扒糞事件中,落馬的僅周久耕一人。再如網路上所曬的那些資訊:西部某省會城市市長,戴著卡地亞藍氣球表,公價6萬元;一位曾在海關係統任職的高官,僅公開圖片中能看到的手錶,加起來就值近40萬元;某司長戴了塊市價70萬元的百達翡麗……這些因為未能引起媒體聚焦,甚至連水花都沒泛起幾個。
更令“奢侈品反腐”雪上加霜的是,現在一些官員已經學乖,謹遵財不外露的教訓。前些天的《中國青年報》報道,當前不少官員出現在鏡頭中時,都會刻意素裝,一位地方衛視主持人發帖透露:電視節目錄製前,做嘉賓的一位領導突然叫停。然後走到一旁,默默摘下手錶,穿上外套,繫上扣子,擋住皮帶,照照鏡子,確認無誤,這才放心回到場上説可以開始。
“奢侈品反腐”終歸是旁門左道,剷除腐敗毒瘤的治本之策是暢通監督大道,公開官員財産,引入群眾監督,讓權力運作在陽光下。否則,難逃“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窠臼。(徐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