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

去八斗子吃曼玲姐的海鮮吧,品品中國人的味道

來源:台灣網

2017年12月11日 09:59:00A

  那天中午路過基隆八斗子,朋友把我們帶進路邊的店裏,很簡單的一個工作午餐,大家卻大讚這麼新鮮的海鮮,一盆漁湯競然喝到見底。我抬頭,對過的街貼著一首詩,題目是:《八斗子的手路菜》,“總在淩晨時分的基隆港,看見曼玲姐,等待漁船入港的背影。在天亮前挑到最新鮮的漁獲,始終是她的堅持。她笑著説,為了最新鮮的食材,擱卡(臺灣俚語)辛苦嘛有價值!她帶著海港人的自信,用心把最新鮮的食材,分享給大家”。——喲,這不就是一位鄰家大姐的生意經嗎!對了,八斗子人,就是你的鄰家大姐。

  八斗子是基隆突出於東海的一個岬角,原是個獨立的小島,有一條狹長的海溝與基隆相隔,退潮時能涉水而過,直到1935年時才與臺灣本島相連。八斗子附近漁業資源豐富,故八斗子漁港也是現在臺灣最大的海産品交易市場。

  據説,八斗子島原是平埔族人的領地,大清乾隆年間,有福建渡海來臺的杜姓兄弟以36元購下,後來又有更多的同鄉闖黑水溝而來,慢慢形成漁民村落。現在,杜姓仍然是八斗子的大姓。

  八斗子與大陸的連結,遠不止這些杜家兄弟。

  在調和街,有一個“清國井”遺址。所謂的“清國井”,原來是清代官礦的通風副井。原來,八斗子內陸蘊煤豐富,清朝洋務運動時,左宗棠在福建馬尾設船政局製造輪,訓練水手,並以此組建南洋海軍。當時大陸的煤礦都在深山,運到馬尾路途遙遠運輸困難,而八斗子煤礦就在海邊,運到馬尾卻十分方便。據説當年八斗子産煤年約萬噸,最大的買主就是大清的南洋海軍。1875年,主持福建船政局的沈葆楨在處理完日本第一次侵略臺灣的“牡丹社”事件後,為加強海防,保障南洋海軍供煤,奏請朝廷批准在八斗子設立官辦煤礦。1876年,八斗子煤礦有了第一個機械直井。該井深89.92米,直徑3.81米,在82.26米通到煤層。運用英國進口的機械,日産量達到30至40噸。自此,基隆(八斗子)煤礦官煤、民煤並出,産量大增,最高年産5萬噸,有力地保證了南洋海軍,福建船政局的用煤。

  八斗子優良的煤産,當然會引得西方列強垂涎。在19世紀,燃煤是唯一動力燃料,軍艦輪船火車發電都需要它。而臺灣又處於太平洋航線的中點,是最好的補給站。1884中法戰爆發,法國艦隊進攻淡水、基隆。當時,奉命暑理臺灣防務的劉銘傳,命令基隆“徒機器,毀其廬”,將八斗子15000多噸儲煤澆上石油焚燬,集中兵力打好淡水一戰,最後一舉擊敗法軍取得臺灣保衛戰勝利。

  中法戰爭後,劉銘傳奏請臺灣獨立建省,劉銘傳為首任巡撫。劉在臺灣進行大規模的現代化建設,基隆煤礦也得以恢復。八斗子的煤不僅供應南來北往的船隻,還運到臺北機器局,照亮了臺北府城的街道。

  説到劉銘傳在臺灣開展的一系列現代化建設,就不能不説臺灣的第一條鐵路,基隆到臺北的鐵路。這條鐵路1887年修築,它的鐵軌就來自中國的第一條鐵路一一吳淞鐵路。1876年,英商怡和洋行未徵得清政府同意,擅自建造了上海閘北到吳淞的鐵路。1877年清政府花銀子收回並拆毀了吳淞鐵路,吳淞鐵路的鐵軌被運到臺灣,鋪在了基隆到臺北的路基上。

  那天,我們一行人在臺北的228公園內,看著陳列在那裏的“騰雲”號火車頭,它是劉銘傳為了基隆到臺北的鐵路從法國引進的,也是臺灣第一輛蒸汽機車。我們沉默著,基隆到臺北的鐵路只有30多公里(1893年延伸到新竹),它通車後再也沒有中斷過,這條鐵路不正是大陸臺灣血緣親情的見證嗎?“騰雲”號不正是臺灣現代化建設的標誌嗎?要不是甲午戰敗,乙未割臺,臺灣不是也會在中國政府的治理下,穩步地走在現代化建設的路上嗎?

  歷史沒有如果,日本五十年的殖民統治形成了臺灣人的特殊記憶。但是,改變不了的是,杜氏兄弟乾隆年間從福建渡海來臺購得八斗子島。改變不了的是,中英中法戰爭中基隆軍民抗擊侵略者的隆隆炮聲。改變不了的是,曼玲姐身上瀰漫著的中華民族特有的細膩和勤勞。  

  去八斗子吃一次曼玲姐的海鮮吧,那是中國人特有的口味,那是中國人最喜歡的鮮味。大陸人、臺灣人,我們都是中國人。(台灣網特約作者:且十)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趙靜

分享到: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