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準確理解新時代高品質充分就業的豐富內涵

2023-01-30 10:55:00
來源:工人日報
字號

  作者:範圍(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經濟學院副院長、教授)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1月18日發佈的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206萬人,超額完成1100萬人的全年目標任務。去年以來,受多重因素影響,我國就業形勢出現一些波動,但隨著穩經濟政策措施的落地,各地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就業形勢保持總體穩定。

  近年來,黨中央始終將就業作為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實施就業優先戰略,不斷擴大就業規模、優化就業結構、提高就業品質,實現了比較充分的就業。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要“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健全就業促進機制,促進高品質充分就業”。這為新時代新征程進一步做好就業工作指明瞭前進目標,提供了根本遵循。筆者認為,要實現黨的二十大提出的就業目標,首要任務是準確理解新時代高品質充分就業的豐富內涵。

  首先,實現高品質充分就業應統籌協調就業規模與就業品質。我國人口規模巨大,就業人口總量在相當長時期內仍將維持高位,勞動力總體供大於求。但進一步實施就業優先政策,並非單純以“量”取勝,需統籌考量就業品質。

  一是要堅持以擴大就業規模為基礎,優先解決“有沒有”的問題。我國每年新增就業人口超千萬,尤其受疫情疊加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影響,就業面臨較大壓力,青年群體調查失業率持續較高。黨的二十大報告聚焦就業重點群體和就業困難群體,提出通過健全就業公共服務體系,完善重點群體就業支援體系,著力幫助他們“有工作”。

  二是要以提升就業品質為目標,逐步解決“好不好”的問題。從宏觀政策角度看,要打破體制機制壁壘,構建更加開放、公平的就業政策體系。從微觀的人力資本角度看,要加大職業培訓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終身職業技能培訓體系,幫助勞動者掌握産業結構調整所需的職業技能。

  三是統籌“規模”與“品質”,構建從“有”到“好”的長效機制。我國就業管理的實踐表明,就業規模擴大並不必然促進就業品質提升。實踐中,由於沒有很好地統籌協調規模與品質,一些行業的就業規模雖不斷擴張,但其職業穩定性弱、工作時間長、勞動保障差,就業品質相對較低。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支援和規範發展新就業形態,加強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就是要通過規範發展,強化不同就業形態法律適用性及勞動者權益保障的公平性,更好地統籌就業規模和就業品質。

  其次,實現高品質充分就業應兼顧個體權益與社會利益。一是要充分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不斷完善個體自治、團體自治以及國家強制的勞動關係協商協調機制,完善勞動者權益保障制度,營造平等的就業環境,保障勞動者的自主擇業權和公平就業權。促進數字經濟發展,支援和規範發展新就業形態,補齊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短板。健全社會保障體系,不斷擴大社會保障覆蓋範圍,實現應保盡保;提高社會保障待遇水準,實現與經濟社會發展水準相適應。

  二是要促進社會和諧。一方面,為防範化解勞動爭議風險,應堅持源頭治理,通過不斷提高就業品質、強化勞動者權益保障來降低勞動爭議的風險及數量,促進勞動關係和諧穩定。另一方面,高品質充分就業能夠使勞動者獲得更高水準的穩定收入,這將有助於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促進共同富裕的實現。同時,高品質充分就業將提高勞動者的社會保險參保繳費率及連續性,增強社會保險基金的安全性,有助於織密扎牢社會安全網。

  此外,實現高品質充分就業應與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相互支撐。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一方面,人才是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需要大量高素質人才。要以高品質的就業機會吸引、培育人才,促進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另一方面,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將創造更多高品質充分就業機會。要進一步推進産業結構轉型升級,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建設以創新為動力、以新技術為支撐的現代化産業體系,為勞動者提供更大規模、更高品質的就業機會。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