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養之貴素,使之貴器

2022-09-13 08:42:0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字號

  作者:宋偉(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北京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

  育才造士,為國之本。今年出版的第9期《求是》雜誌刊發了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其中總書記引用“才者,材也,養之貴素,使之貴器”,號召廣大院士做甘為人梯、獎掖後學的表率,鼓勵年輕人大膽創新、勇於創新,讓青年才俊像泉水一樣奔涌而出。

  “養之貴素,使之貴器”出自明代著名改革家和政治家張居正所撰的《論時政疏》,“才者,材也,養之貴素,使之貴器。養之素則不乏,使之器則得宜”,意指好的人才就如同參天之樹,在人才培養時貴在保持其本性,使用時貴在發揮其特長。這體現了追求“人事相宜”的人才觀,即讓治國和用人相協調,讓人才培養與具體工作相符合,才能真正把人“選得準”“用得好”,發揮不同人才的長處,促進事業發展的成功。

  在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上,不乏對人才觀的豐富描述。“思皇多士,生此王國。王國克生,維周之楨;濟濟多士,文王以寧”,這是《詩經大雅文王》中的話,説的是周文王尊賢禮士,賢才濟濟,所以國勢強盛。《論語為政》記載了孔子對選賢任能的觀點,認為“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核心意思是只有提拔正直的人才,百姓才會服氣。對於人才成長規律,《管子權修》中有言,“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這反映了人才培養需要經過長期的過程。漢代王充在《論衡累害》中提道,“採玉者破石拔玉,選士者棄惡取善”,指出了選拔人才必須要選擇品行善德的人,而摒棄品性向惡的人。

  不僅如此,中國古人很早就提出了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理念。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言,“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這裡反映的就是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的思想。《淮南子兵略訓》中指出“若乃人盡其才,悉用其力,以少勝眾者,自古及今,未嘗聞也”,這體現了每個人才充分發揮天賦才能的重要性。司馬光在《稽古錄卷十六》提出“凡用人之道,採之欲博,辨之欲精,使之欲適,任之欲專”,意指要量才適用,讓人各得其所、發揮特長。事實上,這些觀點都折射出“養之貴素”和“使之貴器”的哲學意蘊,道出了人才培養和選任的關鍵所在。

  治國之要,首在用人。中國共産黨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了人才“貴素”“貴器”的政治智慧,自中國共産黨成立以來就十分重視選賢任能,這也成為我們黨能夠在各個歷史時期取得勝利的重要原因之一。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就曾提出“在中國人民的偉大的鬥爭中,已經涌出並正在繼續涌出很多的積極分子,我們的責任,就在於組織他們,培養他們,愛護他們,並善於使用他們。政治路線確定之後,幹部就是決定的因素”,這充分反映了“為政之要,惟在得人”的幹部選用理念。縱觀黨的百年發展歷程,始終堅持幹部隊伍建設作為黨的一項重大工程來抓,使黨的政治路線、思想路線和組織路線得到了有效的貫徹執行,選賢任能成為黨的優良傳統和顯著優勢。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新的時代背景下,黨要團結帶領人民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新征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更加迫切需要培養造就一支強黨興黨、強國興國的幹部隊伍。我們黨深刻把握選賢任能的歷史經驗,強調從源頭上選拔培養幹部,把堅定的理想信念作為首要標準,從政治信仰、政治立場、政治意識等方面進行考察,確保幹部的“貴素”本性不偏移;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堅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賢,實現幹部選得準、用得好,確保使用幹部“貴器”的目標精準到位。同時,在幹部培養中秉持“嚴管厚愛”,持續加強幹部作風建設,在從嚴管理中提升了廣大幹部幹事創業的能力。

  選賢任能,乃黨之大計、國之大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應變局、育新機、開新局、謀復興,關鍵是要把黨的各級領導班子和幹部隊伍建設好、建設強。歷史和現實都證明,聚天下英才是成就偉業的根本,群賢畢至是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的關鍵,從幹部隊伍建設角度,必須抓好後繼有人這個根本大計,始終從源頭上抓好選人用人這個核心問題。從中國古代的“伯樂識馬”到今日華夏的見賢思齊,選賢任能的人才取向已經成為當代中國治國理政的制勝法寶。在新的歷史方位,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嶄新篇章,我們要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需要出發,以更高的站位、更寬的視野發現人才、使用人才、配置人才,把各方面優秀人才集聚到黨和人民的偉大奮鬥中來。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