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農村居民數字素養與技能,助力數字鄉村建設
作者:湯志偉(電子科技大學智慧治理研究院院長,電子科技大學數字鄉村振興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吳珂旭(電子科技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
以網際網路為代表的新型數字資訊技術的蓬勃興起,日益成為我國實施數字鄉村戰略的重要推動力。2019年,農業農村部、中央網路安全和資訊化委員會辦公室聯合印發的《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規劃( 2019—2025年) 》中指出,當前及“十四五”時期是推進農業農村數字化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必須順應時代趨勢、把握髮展機遇,加快數字技術推廣應用,大力提升數字化生産力,搶佔數字農業農村制高點,推動農業高品質發展和鄉村全面振興,讓廣大農民共用數字經濟發展紅利。2021年10月,中央網路安全和資訊化委員會印發《提升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行動綱要》中也將提升農民數字技能作為主要任務與重點工程。2022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鄉村建設行動實施方案》再次強調,要“實施數字鄉村建設發展工程”。農村居民是數字鄉村建設的直接參與者,農村居民數字素養與技能是推動數字鄉村內生發展的關鍵。
一、 農村居民數字素養與技能提升制約因素
隨著數字技術逐漸嵌入到農業生産和農村生活的各個方面,數字鄉村發展也在穩步向前。部分農村已經基本普及數字化設備並率先進入數字鄉村時代,享受到數字技術所帶來的發展成果。但同時我們也應該注意到,我國廣大農村地區依然普遍存在資訊基礎設施薄弱、農村居民數字技術接觸率偏低、數字素養水準有限等問題。數字素養和數字技術所帶來的商業和文化價值還有待進一步釋放。當前鄉村振興中制約我國農村居民數字素養與技能提升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城鄉數字素養鴻溝所帶來的“鄉村遲滯”
相較于城市,鄉村難以整合各類優勢資源跟上數字時代的發展。中國社會科學院資訊化研究中心2021年發佈的《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中國鄉村數字素養調查分析報告》顯示,農村居民數字素養比城市居民低37.5%,城鄉之間依然存在明顯的資訊逆差和“數字鴻溝”,中西部地區部分農村數字化發展依舊遲緩,城鄉間數字發展不平衡現象依舊存在。中國網際網路絡資訊中心發佈的《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12月,農村網民規模為2.84億,相當一部分農村居民從未接觸過網際網路。而與此同時,中國網民總數為10.32億,表明城鄉之間仍存在較大的數字鴻溝。數字鴻溝導致在資訊技術高度發展時期仍然存在“鄉村遲滯”現象。“鄉村遲滯”的表現形式一是數字化時代鄉村發展仍落後於城市;二是在數字鄉村建設中農村居民沒有被真正動員起來,農村居民參與數字鄉村建設的主體性仍然相對缺失。
(二)數字鄉村建設的規模化與農村發展的個性化需求之間的矛盾
良好的數字基礎設施是農村居民數字素養與技能提升的基本保障,更是數字鄉村建設的必備條件。《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1年)》顯示農村地區網際網路普及率已提升到57.6%,表明在數字鄉村建設的推進過程中,基礎通訊設施的建設已經初具規模。但數字鄉村建設並不僅僅是資訊基礎設施建設和數字平臺搭建,脫離了鄉村社會和文化的數字鄉村建設,就會成為一種單純的技術呈現。目前鄉村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方案傾向於標準化,方案設計往往複製城市的數據管理系統,聚焦于數據的可視化、景觀化。不可否認,這些方案在資訊進村入戶、惠農服務網點、農村電商發展等方面成效顯著。但是我國農村情況千差萬別,存在大量“小、散、遠”的農村。在這樣的現實情況下,標準化、規模化的數字鄉村建設通常會掩蓋村莊的個性化需求,脫離于鄉村現實的數字系統,往往使用率較低,這阻礙了農村居民通過實踐操作提升數字素養與能力。
(三)數字鄉村建設的人才需求與鄉村數字人才供給之間的矛盾
數字鄉村建設中産業是基礎,人才是根本。數字鄉村的發展離不開專業人才隊伍的建設。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18.70%,與2010 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上升5.44個百分點。據《中國鄉村振興綜合調查研究報告(2021)》表明農村人口老齡化超過全國平均水準。大量青壯年勞動者從農村流向了城市,留存農村人口年紀偏大,受教育水準偏低,導致其對數字技術興趣較低,面對數字技術的使用門檻,使用意向偏弱,故難以提升數字素養和技能。此外,鄉村經濟發展相對落後,基本公共服務資源相對缺乏且品質不高,這導致鄉村無法吸引人才尤其是數字人才來引導農村居民參與數字化建設,幫助農村居民提高數字素養與技能,這進一步增大了農村數字人才需求與供給之間的缺口,使得鄉村數字人才結構性失衡。
二、農村居民數字素養與技能提升的紓解之策
針對上述制約因素,一方面需要繼續完善數字鄉村的建設與發展的相關政策和法律法規,另一方面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全面提升農村居民的數字素養和數字技能水準。
(一)強化政府統籌協調,彌合鄉村居民的數字鴻溝
作為一個複雜龐大的系統,數字鄉村的建設過程中必須堅持“政府主導、多部門協同、全社會參與、資源互通、全民共建共用”的發展原則,本著這一原則,在應對城鄉間、東西部間的“數字鴻溝”這一問題上應當加強政策干預。首先,應當在充分考慮我國農村數字鴻溝問題的差異性與複雜度的同時,秉持因地因時因勢制宜的原則制定相關數字化建設與干預政策,以縮小區域間和區域內部的數字鴻溝。其次,各地要統籌制定提升農村居民數字素養與技能行動計劃,鼓勵科研機構、企業等各部門積極參與,通過行政手段打通資源傳輸渠道,擴大農村地區5G、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興數字技術的覆蓋範圍和受眾人群,降低農村居民接觸數字技術的難度,彌補數字鴻溝,充分發揮數字鄉村建設在鄉村振興中的賦能作用。最後,開展立足農村生産生活實際的數字新技術、新應用培訓,讓農村居民在數字生活中有更多的參與感和獲得感,提升農村居民數字化理念、素養和技能。
(三)完善鄉村資訊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農村居民數字應用能力
在完善鄉村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的過程中要綜合考慮我國鄉村環境,並將現有的優勢數字資源進行整合。首先,要繼續落實農村電信網路、寬頻網路、有線電視網路“三網”建設和升級,建設更為完備的農村資訊服務體系,使得數字鄉村的理念從物質上進入千村萬戶的家中。同時考慮到城鄉間差異以及不同鄉村的結構特點,整合優質數字資源和數字技術,打造能夠滿足農村居民不同層次需求的數字服務平臺。此外,在數字平臺的建設過程中也應當考慮適用性,適當簡化數字平臺使用流程,降低操作難度,確保農村居民有興趣,有意願參與到數字鄉村的建設中來。通過“硬體設施”完善和“軟體平臺”搭建,強化數據管理、數據資源和應用場景建設,提升農村居民數字技術應用能力,加快數字鄉村建設,助力鄉村振興。
(三)加強複合型“新農人”培養,夯實數字鄉村人才支撐
數字時代的“新農人”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身份農村居民,“新農人”意味著農村居民不再是被動的身份,而是主動的職業選擇。我們認為複合型“新農人”至少應該包含三個內容,即具有新理念、掌握新技能、順應新趨勢。新理念也就是數字理念、計算思維和數字安全意識。新技能主要是具有資訊檢索能力、數字農業工具操作能力、合作組織能力等。順應新趨勢意味著新農人應當是能夠通過主動學習、開拓創新來不斷順應技術、環境等的新變化。
在複合型“新農人”培養過程中,基層政府應當積極轉變鄉村發展思路,真正使數字技術成為催生鄉村發展和人民新福祉的重要落腳點。要進一步提升基層政府在數字人才培養中的創新思維,將培養新型數字農村居民作為工作重點,以切實提高農村居民數字化基礎設施的使用意願和學習興趣為培養核心,兼顧農村居民數字素養提升,在發展建設的過程中不斷探尋農村居民使用數字技術的外部激勵與內在驅動,將為農村居民提供更貼心、更多元化的數字服務作為數字人才培養工作的重點。同時,通過線上、線下積極開辦農村數字素養、數字技能培訓班,對數字鄉村用戶中的“弱勢群體”進行針對性培訓,加快農村居民生産力和創造力的數字化轉型。通過提高農村居民的數字素養改變農村思維,提高認知水準,不斷增強數字技術的溢出效應。
數字鄉村建設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廣大的農村居民群體既是數字鄉村建設的主體,同時又是數字鄉村建設成果的最大受益人。只有提升農村居民數字素養,提高農村居民數字技能,調動農村居民參與數字化建設的積極性,才能更高效地建設數字鄉村,才能讓廣大農村居民群眾真正享受到數字化時代所帶來的紅利,並最終實現鄉村振興這一偉大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