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
作者:田鵬穎(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遼寧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一個民族的崛起,首先是文化的覺醒;一個國家的富強,不能脫離精神的力量。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對“十四五”時期我國文化建設提出了總體要求,特別強調“以人民為中心,尊重人民主體地位,保障人民文化權益,把宣傳、教育、引導和服務群眾結合起來,鼓勵人民參與文化創新創造、依法參與國家文化治理,做到文化發展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用,促進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這既是對新時代10年我國文化建設經驗的科學總結,更蘊含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基本規律,對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辯證關係的把握達到了新境界。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團結帶領全國人民,自信自強、守正創新,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順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歷史性變化,把文化建設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更加自覺地用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強化文化賦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理論成果,為增強人民精神力量提供思想引領。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是具體的和歷史的,而不是抽象的和超歷史的。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是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成果所引領的。在人類思想史上,還沒有哪一種理論像馬克思主義那樣對人類文明進步産生了如此廣泛而巨大的影響。我們黨建黨100多年,新中國成立70多年,改革開放40多年,特別是新時代10年,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偉大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中,馬克思主義這種最寶貴的文化資源,對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巨大作用得到了充分證明。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增強人民精神力量提供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文化源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始終站穩腳跟的根基。要堅持守正創新,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傳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尋找源頭活水,充分展現中華民族的獨特精神標識,更好地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
對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的學習借鑒,為增強人民精神力量提供有益滋養。滿足人民文化生活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需要深邃的歷史眼光、寬廣的世界視野。中國共産黨和中國人民之所以在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始終具有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和天下胸懷,就是因為有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這個站在世界歷史制高點的科學方法論。“人類只有膚色語言之別,文明只有姹紫嫣紅之別,但絕無高低優劣之分”,新時代以來,我們始終堅持弘揚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以寬廣胸懷理解不同文明對價值內涵的認識,尊重不同國家對自身發展道路的探索,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衝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把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
“浩渺行無極,揚帆但信風”。文化是國家和民族之魂,也是國家治理之魂。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強人民精神力量,是一個複雜社會系統工程。我們一定要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具有強大感召力和影響力的中華文化軟實力、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創造力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強大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