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建設賦能高校智庫高品質發展
2019年4月29日,教育部、科技部、財政部、中科院等多個部門在天津聯合舉辦“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啟動大會,標誌著國家層面的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正式啟動。2020年11月3日,全國有關高校和專家齊聚山東,共商新時代文科教育發展大計,共同發佈了《新文科建設宣言》。2021年2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印發2021年工作要點,提出要深入推進包括新文科在內的“四新”建設。2022年7月,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山東省教育廳指導,山東大學主辦、全國新文科教育研究中心和青島大學承辦的“新文科建設高峰論壇2022”成功舉辦,著力推動新文科建設再落實、再深化、再突破。短短幾年,新文科從概念到行動,對中國高校文科乃至中國社會發展産生了廣泛影響。“新文科”注重對接社會需求、強調學科交叉融合、突出社會貢獻能力評價等,與高校智庫建設內涵、原則高度契合。我們應以新文科建設為契機,注重學科內涵,賦能高校智庫高品質發展。
對接社會需求
以往,一些高校文科教育單向傳遞現成的、枯燥的、僵化的知識與思想,與國家、社會需求和實踐脫節。英國哲學家艾爾弗雷德 諾思 懷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將這種脫離實踐、沒有生命力的知識和思想稱為“惰性的知識”“呆滯的思想”,並強調“不能讓知識僵化,而要讓它生動活潑起來——這是所有教育的核心問題”。《新文科建設宣言》提出,“新時代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是深耕新文科的肥沃土壤”“推進新文科建設,要堅持不懈挖掘新材料、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觀點、構建新理論,加強對實踐經驗的系統總結,形成中國特色文科教育的理論體系、學科體系、教學體系,為新一輪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新文科的一個突出特點是注重能力培養,堅持問題導向和需求導向,在對接國家和社會需求、解決經濟社會實踐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和研究者對於時代性、現實性問題的理論洞察力、理性思維力或實踐動手力。
高校智庫建設是高校憑藉自身優勢對社會公共問題進行研究,以發揮戰略研究、決策諮詢、人才培養等社會服務功能。高校智庫建設的出發點和歸宿是對接國家和社會需求,解決實踐問題,彰顯高校智庫的正當性和合法性,而脫離實踐“問題”的“書齋式”研究不是高校智庫的立身之本。推進高校智庫高品質發展,迫切需要強化“問題”意識,面向國家和社會需求的真“問題”,以它們為牽引形成科學諮詢,支撐科學決策,促進“問題”的解決和經濟社會的轉型升級和高品質發展。在傳統的文科建設模式下,很多教師科研能力雖然較強,但主要局限于基礎理論研究,應用對策研究的問題意識和研究水準還不夠,導致高校智庫建設推進緩慢或水準不高。新文科建設推動高校文科“走出象牙塔”,鼓勵教師把自己的學術研究融入現實的經濟社會發展中,把文章寫在中國大地上,這對於整體提升高校教師的科研水準特別是應用對策研究水準大有裨益。高校智庫建設需要抓住新文科建設的好時機,發掘和培養高校智庫人才,提升高校教師的應用對策研究水準,從根本上促進高校智庫的高品質發展。
強調學科交叉融合
當今時代向中國和世界各國提出了許多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單一或某幾個學科無法破解這些問題,必須要加強學科的交叉融合。《新文科建設宣言》指出,“新科技和産業革命浪潮奔騰而至,社會問題日益綜合化複雜化,應對新變化、解決複雜問題亟需跨學科專業的知識整合,推動融合發展是新文科建設的必然選擇”。新文科建設的重要目標是促進學科交叉融合,打破學科專業壁壘,促進文科專業內部的深度融合以及文科與理工農醫的交叉融合,以交叉融合賦能文科的自我更新和革命。
不同學科有著不同的研究對象、學科語言、學科風格和文化。推動學科交叉融合,既需要打破目前以單一或個別學科為基礎的大學學院建制,以及依附於單一學科的資源配置、人員聘任等制度,還需要在實際的學科交叉融合過程中形成跨學科的文化和信念,使跨學科文化發展成為大學文化和學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文科建設過程中,學科交叉融合的有效途徑是建立跨學科的組織機構,以組織帶動交叉學科研究,以交叉學科研究形塑交叉學科文化。隨著新文科的建設,跨學科組織會越來越多,而高校智庫正是這樣的組織之一。
在此背景下,高校智庫建設應將傳統的、分散在各個學科的應用對策研究人員集中和凝聚起來。首先,充分發揮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和高水準科研平臺的聚合效應,凝聚智庫人才,瞄準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開展決策諮詢,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其次,努力打破學科組織障礙,整合資源、凝練特色,打造新型的實體化智庫機構。一方面,保持組織邊界的開放性和相容性,以理論和現實問題為特色吸納不同學科成員進入其中,協同攻關開展研究;另一方面,探索理事會或董事會模式,以扁平化的組織結構實施運作,充分保證研究人員自主性。
推動文科評價改革
學術評價是高校學術研究的指揮棒,學術評價制度直接關乎學術研究的導向。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文科評價緊緊圍繞論文、著作、獲獎、項目等指標進行,其中每一項量化指標在單一學科內部都有著較嚴格的等級標準。這種評價機制有其合理性,但如何在吸納原有文科評價制度的基礎上進行改革、創新,建立符合新文科建設需要的評價制度,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2020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提出改進高校教師科研評價,“突出品質導向,重點評價學術貢獻、社會貢獻以及支撐人才培養情況,不得將論文數、項目數、課題經費等科研量化指標與績效工資分配、獎勵掛鉤”,“對取得重大理論創新成果、前沿技術突破、解決重大工程技術難題、在經濟社會事業發展中作出重大貢獻的,申報高級職稱時論文可不作限制性要求”。這為高校教師科研評價改革提供了根本依據,也為新文科建設和高校智庫建設在科研評價改革上指明瞭方向。
建立新文科評價機制,要以《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為準繩,結合新文科建設的實際情況和需要,制定相關的實施細則。一是拓寬研究“成果”的範疇,不能只看論文、著作、獲獎等,“諮詢報告”“解決方案”以及能夠證明研究者實際貢獻的其他成果形式也應該得到同等尊重。二是不過於注重“數量”,而是注重標誌性成果、代表作,看這些成果是否真正解決了國民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實際問題。三是探索跨學科科研成果的評價認定方法。傳統的科研評價一般是在單一學科範圍內進行,而新文科注重學科交叉融合,其科研成果突破了單一學科,需要以全新的視野制訂科研評價辦法。新文科評價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契合了高校智庫研究的屬性和要求,有助於高校智庫建設。
高校智庫建設需要也應該參照新文科評價制度,積極主動創設適合智庫屬性的評價制度,以推動高校智庫高品質發展。一是堅持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原則。智庫研究成果有批示數量等可量化的成分,也有難以量化的成分,如實際影響力,堅持定量與定性相結合才能有助於全面客觀評價智庫研究成果。二是適當放寬評價週期。智庫研究成果的最大價值在於切實解決“問題”,而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問題”往往不是即時的、立竿見影的,所以需要適當放寬評價週期,探索長週期評價制度。三是綜合多元評價主體的意見進行評價。智庫研究成果常常著力於解決複雜的現實問題,它突破了單一學科標準。不同學科專家、政府、行業産業、社會相關人員對於智庫研究成果的評價都有發言權,綜合多個利益相關者的評價意見,才能給予高校智庫研究成果更加公平、客觀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