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智庫通過知識生産服務社會
自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特別強調“必須善於集中各方面智慧、凝聚最廣泛力量。重點建設一批具有較大影響和國際影響力的高端智庫,重視專業化智庫建設”,為打造一批國家急需、特色鮮明、制度創新、引領發展的高校智庫指明瞭方向。高校智庫作為最重要的智力資源之一,是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高校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國際交流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知識和智慧。充分發揮高校智庫的服務功能,向社會及時輸送普遍性知識,可以為全面建設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國家貢獻力量。
高校智庫的首要任務
普遍性,指某一事物比較普遍地適用於同類對象或事物的性質。普遍性知識衍生於地域性社會實踐,具有領域性和特定性,而又與其他地域性知識一起具有共通性和公約性,是人類智慧的特殊表現。縱觀歷史,人類文明的進步,離不開世界各民族知識、思想和智慧的不斷匯聚和融合。人類共建、共通、共用的知識體系不會憑空而來,也不是由哪個區域、國家、民族知識來充當普遍性的人類知識。世界性知識體系由各個國家、地區和民族的思想和智慧匯聚而成,相互補充、齊頭並進,為人類文明寶庫注入力量。歷史學家錢穆認為,因人類生存的地理環境不同,人類文明應該分為遊牧文明、農耕文明和海洋文明。三類文明形態發生有先後,貢獻了獨有的普遍性知識,共同推動人類的進步、融合和發展。普遍性知識,無論源自何族、何地,都是人類共用的精神財富,都是人類在發展過程中嚮往美好的必然結果。
作為思想高地和智慧殿堂,高校凝聚智力、匯集人才,肩負著為社會生産、創新和輸送普遍性知識的重要使命。高校作為特殊的社會存在,承擔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的三大基本功能,而社會服務通常被視為大學的“第三職能”。本質上講,高校的首要任務是致力於科學探索,開展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對策研究,並在學科架構下培養合格的、具有審辯能力和批判精神的現代化人才。而智庫作為高校服務地方、服務社會、服務國家的對策研究機構,主要基於社會需求切實履行高校服務社會的功能,並開展相應的對策研究。智庫研究不同於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是以問題為導向,旨在提出解決問題的具體辦法,或對症下藥開出具體的“藥方”。就目前我國高校智庫而言,智庫建設只是高校服務社會的一個方面,生産普遍性知識才是高校智庫的首要任務,不能本末倒置。
對高校智庫的學術評價也必須區別於對社科院、黨校機構以及其他專業性智庫的評價。現代社會的分工越來越明細具體,而且高度功能化和效能化。高校智庫的科學研究應當以學科為主要導向産出普遍性知識,而不是以問題導向或服務導向。當然,這並不是説高校“居於廟堂”而“不接地氣”,高校的應用型學科也可以做一些問題導向的研究。
貢獻知識的主要手段
科學研究一般要基於對事實的觀察和調研,唯有如此才能實現知識在價值鏈條上的轉型升級,並最終將其提升為人類共同的智慧。高校智庫要想為社會貢獻普遍性知識,應該在以下幾個方面下足功夫。
首先,立足基礎學科,紮根基礎理論研究,為國家科學決策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撐。任何一個智庫都離不開具體學科和專業的智力支撐,沒有紮實的基礎研究,就無法提供科學的方法體系和理論指導,也不能解決具體的現實問題。比如,對在校大學生群體的研究就應該是高校智庫的主要任務之一。青年一代的培養關係國家和社會的未來,他們的思想狀況、知識結構、創新意識、價值觀念等都需要高校“用心”去體察和引導。
其次,發揮學科和人才優勢,圍繞重大社會議題,組織不同學科的人才開展綜合研究,並通過智庫的實地調研與智庫合作,提出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議。當前高校智庫應根據其功能、目的和建制不同,開展不同的對策研究。高校的學科和智庫功能應當在職責分工和人員配置上加以區分,不能忽視了學科層面普遍性知識的産出。
再次,發揮高校科學研究的優勢,及時剖析和解讀社會熱點問題,為社會大眾答疑解惑,引導社會輿論的正向發展。社會輿情和社會需求都是高校智庫重點關注的領域,在熱點問題醞釀、發生和激變時,高校智庫要做好“前設”性預測和對策性把脈,快速高效地提供解決社會癥結性問題的良方,供社會決策機構和治理部門參考執行。
最後,積極開展跨國人文和學術交流,翻譯傳播中國“好聲音”,向世界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高校智庫需要在普遍性知識方面下足功夫,不能説空話、官話、套話、大話,要按照受眾的接受習慣、思維方式和文字偏好,提煉新理念、新觀念、新概念、新想法,並加以形象表達、集中體現和有力解釋,建立一整套新的話語體系。這些概念和術語的生産、流通、傳播和接受,為普遍性知識的涌現打下了語言基礎。
另外,高校智庫還承擔著知識轉化的具體任務,即將學術性的知識轉化成為社會接受的普遍性知識,扮演著知識“旋轉門”和“監護人”的關鍵角色。高校智庫作為中國特色新型智庫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通過輸送普遍性知識的方式,為高校的現代化建設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