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歷史主動,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發展夥伴關係”;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係”。當前,中國倡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國際上得到廣泛傳播,被寫入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決議,成為得到國際社會廣泛認同的國際關係理念。
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週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站在世界歷史的高度審視當今世界發展趨勢和面臨的重大問題,堅持和平發展道路,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不依附別人、更不掠奪別人,同各國人民一道努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把世界建設得更加美好”。
馬克思主義者的“世界歷史”概念,並不是指世界上無數個碎片化的局部歷史的總和,而是作為整體的、相互聯繫的世界歷史。這個意義上的世界歷史,是非常晚近的現象。在漫長的前現代時期,由於生産力水準的制約,民族與民族之間、國與國之間、區域與區域之間的聯繫極為有限,世界各大區域之間總體而言處於相對隔絕的狀態。直到地理大發現之後,大部分人類才對自己賴以生存的地球有了較為全面的了解,蒸汽機、電力等技術革命帶來了資本主義大工業,深刻地改變了人們的生産方式、生活方式,人類的活動空間得以迅速擴張。或主動、或被動,世界上一切民族、國家和區域都不可避免地聯繫到一起,構建起一個有機聯繫的世界。
世界歷史的産生與不斷演進,是技術革命的結果,是生産力發展的結果,也是資本主義帶來的“交往革命”的結果。這是世界前所未有之巨變。為了給機器大工業産出的巨量工業品和暴利産品打開市場,先發現代化國家甚至不惜運用堅船利炮發動戰爭,強迫其他國家打開大門,將原有的自給自足和孤立隔絕統統吞噬,強制性地建立起世界大市場。眾多後發現代化國家被作為先發國家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或邊緣地帶捲入世界歷史的浪潮之中。
今天,人類交往的世界性比一百多年前更加突出,各個民族、各個國家、各個區域之間的相互聯繫更加頻繁,價值鏈複雜交織,産業鏈如同看不見的手把世界上的國家連接在一起。
從世界歷史到人類命運共同體,體現了歷史發展的必然性。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那樣:“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不是‘自我意識’、宇宙精神或者某個形而上學怪影的某種純粹的抽象行動,而是完全物質的,可以通過經驗證明的行動,每一個過著實際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個人都可以證明這種行動。”馬克思的判斷在一百多年來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得到了充分的驗證。每一次技術革命,都帶來了生産力的巨大突破,帶來新的“交往革命”。人類的活動空間越來越大,地球越來越小,越來越多的全球事務成為“地球村”裏共同的事務。從世界歷史向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發展,同樣是物質的,是生産力發展的必然,是歷史演進的結果,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
從世界歷史到人類命運共同體,體現了國際關係演化的時代性和進步性。如果説,馬克思、恩格斯提出世界歷史的時代,是資本主義在全球殖民擴張、弱肉強食、巧取豪奪、“使東方從屬於西方”的舊時代,那麼,中國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是東方崛起,最有希望在東西方之間、南北國家之間構建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係的新時代。
從世界歷史到人類命運共同體,體現了中國把握社會發展大勢的主動性。在普遍聯繫的世界中,中國曾錯失主動融入世界、塑造世界的良機。睜開眼來看世界的晚清,洋務派仍未看清世界歷史發展的大勢,拘泥于“師夷長技以制夷”的短視與功利,不可避免地陷入失敗,也無力推動中國擺脫殖民地與半殖民地的困境。新中國在成立前後被捲入冷戰格局之中,對於新中國面臨的困境,鄧小平曾敏銳地指出:“歷史經驗教訓説明,不開放不行。”在確立了和平與發展是世界的兩大主題的基本判斷做出之後,對內改革、對外開放成為中國長期堅持的基本國策。以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與世界共建“一帶一路”、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為標誌,中國積極主動地把握世界發展大勢,對外開放的步伐越走越堅定。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説,“開放是當代中國的鮮明標識”“中國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
在世界各國相互聯繫、彼此依存的今天,“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意味著我們要把握開放發展的世界大勢,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共同參與全球治理,以開放包容、互利共贏的新理念,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